《中国社会报》:抚慰每一颗流浪的心

26.01.2016  18:08

        1月份的唐山,最低气温已到零下15度左右,天寒地冻,冷风加快了人们回家的脚步。而那些流落街头无家可归的人呢,哪里能给他们一份温暖?自2015年11月,唐山市救助管理站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活动以来,已救助流浪乞讨人员675人次,为他们打开了家门。“近年来,救助管理站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硬件设施设备和软件管理服务水平。2015年获评‘国家一级救助管理机构’,更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对于身陷困境的流浪乞讨人员来说,救助站就是他们温暖的家,我们的爱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抚慰。”在站长刘春贵和全站工作人员的心中,让每一个流浪乞讨人员都能有家、回家,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环境好了、站容新了、角色变了

        救助站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生在“十二五”期间。“以前,站里只有两排小平房,住的是大通铺,一个屋住二三十人。”在站里工作十多年的苑立兴介绍,那时候的救助站脏乱差,既不便于管理,味道也不好闻。从2011年起,财政投入救助的资金逐年增加,“从128万元提高到现在的310万元。首先解决的就是环境杂乱拥挤、无管理服务可言的问题。

如今的救助管理站由3部分组成,救助接待、流浪乞讨滞留人员救助区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救助区男女分区,每间屋子宽敞明亮,只住4人且每人一个床位,暖气把屋子腾得暖烘烘的。记者到访时,站内的滞留人员正集中在的餐厅边等午饭边看电视剧,穿着由救助站统一配发的棉服的他们,眼神里少了流浪时的迷茫和惊恐,多了温暖和舒适。

院子里还有羽毛球场和健身活动场地。现在的救助管理站面貌焕然一新了。”苑立兴说。

        环境好了,站容新了,工作人员的角色也逐渐由“管理者”向“服务员”转变。“流浪乞讨人员一进站,首先安排他们洗澡并处理旧衣服,送内到外换上我们准备的新衣。对精神有问题的,我们会亲自给他们洗澡。”刘春贵介绍,给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喂饭、理发、剪指甲甚至处理大小便,救助站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干过。救助站还配备了电子查房设备,严格要求工作人员按时认真查房,滞留人员的状态如何、暖气热不热等事项都要认真记录在案。“一晚上要起来好几次,睡不踏实,这都靠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新的机制、心的投入

        环境和角色都在变化,工作机制也在问题导向下不断创新。

        钱红(化名)是2010年被接回救助站的,因无法确认身份信息一直在站内滞留。当时,像她一样长期滞留在站内的流浪乞讨人员有40多人。“大量人员滞留救助站,给管理服务带来很大压力。工作一跟不上,救助站内气味不好闻是小事,如果造成安全疏漏就是大事了。”刘春贵说。

        为了给滞留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合适的“出口”,救助站主动请示各级领导,反复与兄弟单位协商,多次到外地先进救助管理站参观学习,最终实施的“定期安置制度”实现将长期滞留人员分类送到截瘫疗养院、综合福利院等单位进行安置。同时,为27名成年滞留人员办理了农村五保供养手续,使他们的衣、食、住、医、葬事项在找到家人之前全部由政府解决。“长期滞留人员的减少,加上工作人员勤给他们洗澡换衣,最先改善的是站内气味问题,最根本解决的站内安全问题,我们的服务更游刃有余,工作也能够做得更精细。

        针对跑站、骗站等问题,唐山市救助管理站从2011年起实施“换票证制度”,为能够自行返乡的流浪乞讨人员开具“换票证”,由他们自行到火车站换取返程车票返乡,同时为他们提供返乡途中需要的饮食“救助包”,不再提供现金,这一举措让宝贵的资金能够用在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用爱许下美好的未来

        2012年,救助管理站还在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投资800余万元,建成了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不但男女孩宿舍分区,还针对男女特点,对屋内做了特色装饰。“男孩宿舍墙上刷蓝色涂料,贴画也是男孩子喜欢的,床品用的也是蓝色。女孩宿舍刷粉色涂料,用粉色床品,墙上贴的也是女孩子喜欢的画。”刘春贵笑笑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嘛。”除了温馨的住宿环境,中心还设有教室、图书室、绘画室、多媒体室、心理咨询室等。

        小浩(化名)出生后不久,妈妈就离家出走,他一直跟奶奶生活。2012年,奶奶去世,爸爸又因抢劫罪被捕入狱,当时正上小学3年级、无人照看的小浩只好暂住在学校门卫室,跟门卫在一起生活。市救助管理站接到这一信息后,当即安排工作人员把小浩接到站内。在这里,他和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上学期间,市救助站协同民政、公安部门,为小浩办理了常驻户口和事实上无人供养孤儿手续,争取到每月1150元的孤儿补助款。如今小浩已经小学毕业,并考入唐山重点中学十二中学,在其父刑满释放没有生活来源前,救助站将继续资助小浩的生活、学习。

    自2012年以来,救助管理站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接送流浪孩子回家”活动,至今已成功救助流浪未成年人169人次。“我们还定期对送回家的未成年人进行回访,跟踪帮扶,使其真正回家,不再漂泊。”刘春贵介绍,如今唐山市明确了市、县(区)、乡镇(街道)和村(居)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主体责任和发现报告机制,通过四级救助工作网络和社会组织的通力合作,从源头上解决未成年人流浪乞讨问题的氛围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