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廊坊地名文化

16.07.2015  17:32
  京津走廊明珠嵌,人杰地灵天蕴藏。

  侍郎吕端高屋建,世人皆称侍郎房。

  千年演化成廊房,最后定名为廊坊。

  廊坊早为村之名,建国之后名渐响。

  一九四九设管区,八大管区有廊坊。

  一九六一置为镇,区位优越在增长。

  一九七三升地级,地区天津改廊坊。

  一九八二设为市,撤镇建市级为县。

  一九八九大调整,地区和市同变换。

  市改为区名安次[1],地区改市名廊坊[2]。

  下辖十个区市县,文化深厚史悠长。

  安次汉前名安墟,汉初设置安次县。

  安稳祥和之居所,安逸和谐广义含。

  北魏改为安城县,隋朝复名安次县。

  元朝升为东安州,明朝降为东安县。

  清朝复名安次县,一九五八入武清。

  一九六一复置县,一九八三入廊坊[3]。

  一九八九市改区[4],安次之名得复扬。

  二 0 0 0市区调[5],一区变二增广阳。

  广阳汉前制为郡,安次听于广阳令。

  传承历史和文化,新区借用老郡名。

  文安汉前未置县,西汉武帝设为县。

  取义崇尚文和礼,实现国治又邦安。

  一九五八入任邱,一九六一析置县。

  固安隋前谓方城,最初设县在西汉。

  北齐撤县隋时复,开皇九年置固安。

  取义江山得稳固,永无战乱享平安。

  元朝升为固安州,明朝降为固安县。

  一九五七入霸县,一九六一析置县。

  三河名因三条河,洳河泃河鲍邱河。

  唐朝前期属潞县,开元四年置三河。

  一九五八入蓟县,一九六二县复得。

  一九九三改为市,名称依然用三河。

  永清隋前未置县,东汉位于安次境。

  隋朝析出始设县,大业七年通泽名。

  不久即废分两地,划入安次固安境。

  唐朝析出复置县,如意元年武隆名。

  景云元年改会昌,天宝元年变永清。

  玄宗皇帝定名义,漠北永久保清静。

  一九五八入霸县,一九六一复县名。

  香河置县九三八,东南滨水多芰荷。

  夏秋之间香馥郁,因而得名叫香河。

  一九五八入宝坻,一九六二县复得。

  霸州得名在后周,显德六年置为州。

  世宗柴荣定州名,取义称霸无敌手。   

  大城文安南永清,曾为霸州所辖县。

  金辖大城和文安,还有益津和信安。

  元领大城和文安,以及益津和保定。

  明时管辖三个县,大城文安和保定。

  清由直隶降散州,辖县之权被止停。

  一九一三名霸县,一九九0改为市。

  霸市两字中添州,新市沿用老州名。

  大城古时称徐州,意为水中宽坦地。

  战国燕王改平舒,性平宽舒为名义。

  西汉名为东平舒,北魏县名去东字。

  后晋沦失后周收,显德六年大城置。

  武功威烈军强大,城防坚固含蕴义。

  一九五八撤县制,分属静海任丘地。

  一九六二区划调,析置大城复县制。

  大厂原名为大场,燕王朱棣牧草场。

  海氏迁居渐成村,谐音简化成大厂。

  一九五二设为区,回族自治名大厂。

  一九五五区改县,一九五八入蓟壤。

  一九六二析置县,民族自治政策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