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来我校

16.12.2015  09:16

12月10日晚,文学院特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刘心武先生在真知讲堂做“谈谈我的写作”的讲座,此次讲座是本学期我校“名家讲堂”系列讲座之三,由教务处和文学院联合举办,文学院及来自各学院的师生近900余人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刘先生从《班主任》讲起,结合人生经历漫谈自己的小说创作情况,他将自己的创作历程分为五个阶段。,首先他解释了外界认为《班主任》是其处女作的误会。,他从小热爱文学,有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通过读前苏联拉夫列尼约夫的中篇小说《第四十一》获得感悟并积极撰写书评投稿,被当时的《读书》杂志所采用。他用自身经历鼓励年轻人应该富有激情,敢于创作。第二阶段刘先生的创作逐步走向成熟,他直言不讳自己也曾多次被退稿,但在这一过程中磨练写作技巧,最终使自己在写作上有所成就。他激励同学们要有愈挫愈奋的勇气,坚持写作,并且有感悟社会的意识,注重现实,体验生活。第三阶段的创作是文革时期,刘先生阐明了当时文学界现状,并坦言自己也曾学习过样板戏的写作方法,刘先生敢于直面写作历史,真率坦诚的品格令人敬佩。第四阶段,中国处在文革刚刚结束、改革开放前的交接时期,刘先生就反响强烈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做重点介绍,同时他破除了第二个误解,即写作《班主任》的时候并非中学教师,而是文学编辑。《班主任》的创作结合了自己做编辑时的体会和中学教学的经验。刘先生对《班主任》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他指出,作品借助象征性细节批判文革切断了青年与四种文化的联系,即要与古典文化学联系、与五四新文化的联系、与《青春之歌》代表的革命文化的联系、要与外国文化的联系。刘先生还重点谈及了1978年的《爱情的位置》,这篇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类问题小说是其现实思考的产物,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部分。第五阶段是文学繁荣时期,也是刘先生的长篇创作起步时期,在茅盾先生的鼓励下,他开始了长篇小说的创作,他注重文学本性,将写作视角转向人的生存和人性。以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钟鼓楼》为例,他为我们指出了长篇小说结构的重要性。

最后,刘先生把自己的写作比喻为种下了四棵树,第一棵是小说树,第二棵是散文随笔树,第三棵是建筑评论,第四课是对红学研究树。刘先生对后三棵树做了简明扼要的解说。他谦虚地说自己是研究红学的“门外汉”,只是想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刘先生的讲座风趣幽默,温和的语言中彰显着大师不断思索、谦虚认真的风度。

讲座最后,文学院郭宝亮教授做了精彩点评,赞叹刘心武先生不仅以创作开一代风气,成为文学史大家,而且学识渊博,在很多领域成就卓越。他希望同学们从刘先生的讲座中得到启发,重视优秀古典文学资源,阅读经典,传承文明,提高自身素养。

刘心武,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等。刘心武先生的短篇小说《班主任》为伤痕文学代表作,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茅盾文学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做《红楼梦》系列讲座,促进了红学的普及。2014年他推出了最新长篇小说《飘窗》。刘先生执着于文学创作,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出版的建筑评论书籍在业内也是颇受好评。

(供稿:文学院;编辑:网络新闻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