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河北抗战大事记】神出鬼没打鬼子

29.06.2015  14:31

抗日战争中,敌后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创造性的开展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各种形式的游击战,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

民兵都是英雄汉》,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电影《地雷战》的主题曲。从1940年开始,冀中地区轰轰烈烈的地雷战就开始了。这一年,石家庄新乐的李混子带领当地的群众,组成了“北李家庄民兵爆炸小组”,研制新型地雷、炸毁敌人火车,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爆炸英雄”。今年70多岁的李领旗,就是爆炸小组组长李混子的儿子,谈起当年父亲和爆炸小组的故事滔滔不绝, “到了晚上,他们抬着两颗大地雷,在枕木中间挖了个大坑,用石子和白灰弄好,伪装好,耐心等待着,静静等待着,火车一声尖叫过来了,一看,到地雷跟前了,轰的一声把火车炸了,那列车炸的七零八落的,火车上的鬼子都炸的粉身碎骨的。

当时,地雷战被称为“不见鬼子不挂弦”,打的得日本鬼子魂飞魄散。

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研一处副处长王林芳:敌人像瞎子一样用小木棍前进,大路和山顶不敢走了,在涉县的赤岸等地,日军不得不标记着危险区,连厕所都不敢进了。最后哪怕是遇见一块坏石头、烂木头,都迟疑不前。

不仅如此,保定冉庄人民发挥集体智慧,创造了地下游击战,他们家家户户挖地道,将单口洞,变成双口洞,形成了家家相通、进能退、能攻能守、能防能藏的地道网。冉庄地道战,曾让日本鬼子胆战心惊,当地流传着日军“宁饶黑风口,不从冉庄走”的口头禅,“从屋内到房顶,从地上到地下,任我自由来往,灵活主动,敌人寸步难行,到处挨打,敌人来一个打一个,来十个打五双,打的他魂飞魄散,打得他胆战心惊。

从1937年开始,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利用丰富的山川、平原、河流等各种地理条件,发挥聪明才智,在广袤的河北大地上,创造性的开展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水上雁翎队等各种形式的游击战。无论在山地、在平原,都形成了浩浩荡荡的抗战大军。

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研一处副处长王林芳:河北人民独创的战斗形式再抗战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牵制和打击了日本军,还有配合了八路军的外线作战,使日本侵略者完全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为夺取抗战的胜利起到了作用。(河北电台记者霍慧兰、孙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