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英雄 不朽传奇

03.09.2014  11:38

英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和平,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图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的周建屏烈士铜身像。

在“挂云山六壮士”的纪念雕塑前,高二小(右一)老人向大家讲述当时的情景。

挂云山六壮士

舍身取义的无畏勇士

初秋时节,天气渐有凉意,在井陉县东北部的挂云山脚下,六个汉白玉的雕塑巍然矗立着,向游人诉说着74年前那场悲壮、惨烈的历史。

这些雕塑就是为纪念参加挂云山阻击战,并与日军激战到弹尽粮绝,最后英勇跳崖的挂云山六壮士而修建的。

在挂云山脚下,记者寻访到当年参加过挂云山阻击战的幸存者——井陉县雄州镇三峪村的高二小和李绪绪。虽然老人们都已届90岁高龄,但他们对那场战斗依然记忆清晰。

1940年9月,在挂云山上,为保护大部队安全转移,平井获支队三中队李鸿山和建屏县一区武装委员会妇女部长吕秀兰等人奉命牵制敌人。日伪军动用3000多兵力、数十挺轻重机枪和山炮,分五路向挂云山扑来。据守挂云山的八路军战士、民兵不足200人,在武器简陋、弹药不足的情况下,奋勇阻击,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敌人伤亡惨重。在完成牵制敌人、掩护部队转移的任务后,接到撤退命令后,吕秀兰指挥战士们沿一条偏僻小路撤退。为掩护同志,自己带领康三堂、李树祥、刘贵子、康英英、康二旦等五位同志继续阻击敌人。日伪军冲上了山顶,包围了吕秀兰和她的五位战友,吕秀兰和战友们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后,摔碎手中的枪支,面对敌人的刺刀,高喊口号,从容地跳下悬崖,壮烈牺牲。

在挂云山上,有多处无名烈士墓,他们都是当年在挂云山阻击战中牺牲的,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主义诗篇。

现在,挂云山已经成为石家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峪村也正在修建挂云山烈士陵园,将六烈士和其他无名烈士一起厚葬。

平山团” 回舍大枪班

骁勇善战的英雄团队

在红色圣地平山,抗战期间组建的“平山团”威名赫赫,名满天下。他们在血与火、生与死的战争洗礼中,骁勇善战,作风顽强,威震敌胆。这支来自太行深处的人民子弟兵,也在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功立业。我军历史上著名的“南泥湾垦荒”、“保卫陕甘宁”、“南征鄂豫皖”、“新疆屯荒”,都有“平山团”的光荣足迹。

在抗战8年期间,只有25万人口的平山县,为我八路军部队输送优秀儿女12065名,有5000多名平山子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谱写了一曲慷慨悲歌。1938年初,平山县参军的1700多人正式整编为120师359旅718团,号称“平山团”。 “平山团”组建不久,就参加了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多次战役和战斗,先后在平山洪子店、灵寿陈庄、灵丘龙王庙、五台神堂堡等地,为保卫巩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几十次战斗,成为120师的一支重要作战力量。

1939年5月,“平山团”与717团一起取得了著名的上下细腰涧战斗大捷,全歼日军常冈旅团1500余人;1939年底,“平山团”所在的359旅挥师西进,西渡黄河,肩负起了保卫党中央和延安的重任;1942年春,为了打破国民党胡宗南对陕甘宁边区的包围和封锁,党中央和毛主席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359旅移师南泥湾,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把原来十分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江南;1944年底,平山团所在的359旅组成南下支队,他们从延安出发,南征、北返,挺进鄂、豫、皖,屡建奇功。自1944年11月9日从延安出发到1946年8月29日胜利回返,他们转战7个省78个县,行程27000里。先后冲过敌人100多道封锁线,经历大小战斗300余次,其中较大的战斗74次。出发时,359旅的3800人,只剩下833人,“平山团”则只剩下不足200人,1000余名平山子弟兵永远留在了南方的红土地上。毛主席、朱总司令对南征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我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长征”。

这支英雄的部队,曾被聂荣臻司令员赞誉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被毛主席誉为“王者之师”。

回舍大枪班,是抗日战争时期平山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又一个英雄群体。“大枪班”成立于1940年秋,在邢连双、李善述两任班长的先后带领下,靠一条半枪(一条枪有时打不响)起家,手持铡刀片子杀日寇,除汉奸,反扫荡,端炮楼,运公粮。

队伍从小到大,从最初的六人发展到周围十来个村庄的众人参加,除配合晋察冀边区部队作战外,独立作战257次,立下了赫赫战功,两次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嘉奖,并亲自授“平山县回舍模范大枪班”锦旗一面。1957年,毛主席接见“回舍模范大枪班”的民兵代表时,亲自颁发半自动步枪一支。

如今,在东回舍村委会还保留着一把大铡刀,锯齿嶙嶙,见证着英雄们当年杀鬼子的惨烈与豪迈。

韩增丰 周建屏

威震敌胆的传奇“战神

在位于平山县上观音堂乡的韩增丰烈士陵园里,几位小学生手捧鲜花,怀着崇敬的心情,祭奠这位传奇英雄。

韩增丰是平山县上观音堂乡湾子村人,抗日战争期间曾被称为“战神”。上观音堂乡乡长韩林忠的三爷爷韩庭珍曾与韩增丰是战友,他常听三爷爷讲起韩增丰的故事,在他的心里,韩增丰的形象鲜活而丰满。韩增丰擅长奇袭,是个战术天才。他在6年的军旅生涯中,与日军作战不下三百余次,屡战屡胜,歼敌数千人。他的英勇曾让日本鬼子胆寒,在日本人眼里,韩增丰就如神话一样,日本人还曾悬赏几十万大洋要其头颅,因此韩增丰被群众誉为“韩猛子”。1943年秋,在一次战斗当中,为使被敌军包围的机关干部和群众脱险,韩增丰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7岁。

1944年,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为韩增丰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晋级上校,追授战斗英雄并建墓立碑。1951年,晋察冀军区第四分区将其遗体迁葬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

巍巍太行山一带在抗日战争年代成为著名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涌现出一大批抗日英雄,他们为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周建屏堪称抗日英烈中的杰出代表。

周末,家住卓达玫瑰园的李丽带着女儿李佳桐来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站在韩增丰烈士的铜身像前,她给女儿讲述这位烈士的英雄故事。

1937年11月,周建屏率部开辟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任司令员。从此,太行山区留下了他率部歼敌的身影:区创建后的第一个大胜利;在争取联庄会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抗日游击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38年6月,他因病逝世,时年48岁。1939年晋察冀边区政府把平山县小觉镇改名为建屏镇。1940年8月在井陉东部、获鹿县路北、平山东南部地区建立建屏县,以示纪念。

李混子 刘傻子

奇战歼敌的英勇斗士

正定县高平村,这个普通的平原村落就曾以长近二十公里的地道做掩护,开展了灵活机动的地道战,打得鬼子人仰马翻,声震冀中。电影经典之作《地道战》即以高平村为原型村。而晋察冀边区特等战斗英雄、高平村民兵中队长刘傻子烈士,就是影片中战斗英雄高传宝及用生命撞响警钟的高老钟的人物原型。刘傻子牺牲的那一年,年仅29岁。

68岁的周文录是高平村村民,他清晰地记着父辈讲述的当年的故事:“刘傻子带领村民自造武器、领导民兵队员挖地道、与敌人展开灵活机动的地道战。

从新乐市出来,驱车一小时穿过曲折的村镇马路来到北李家庄村,这里就有晋察冀边区爆炸英雄李混子的制雷旧址。旧址是一个不大的农家小院,三面都是人家,一面临街。院子里放着一个看起来年代久远的石磨,屋子不大,墙上挂着介绍李混子资料的展牌:从李混子当年事迹的照片到晋察冀日报的相关抗战报道,再到他的生平介绍和其牺牲后的后人题词。一张李混子画像挂在另一面墙上。

李混子的儿子李领旗如今也已经是个年近七十的老人,他说父亲去世时他才七个月,父亲的事迹都是后来听爷爷和村里的叔叔们说的,有这样的父亲,他一直很自豪。

北李家庄真排场,枣树上面挂‘铃铛’,庄里村外种上了‘铁西瓜’,给顽军备下了‘好干粮’,城里敌人来赴宴,吃饱喝足棺材里装……”这首当年流传的民谣,描述的就是当年的“爆炸英雄”李混子带领村民开展地雷战,让敌人损兵折将的情景。青年民兵李混子和他的爆炸小组把地雷埋在平汉铁路线上,“敌人遇到骨碎,火车碰上翻身”,先后炸毁敌人48节车厢,消灭日伪军228人。1946年12月,因误触地雷,李混子不幸牺牲,年仅23岁。

杨岭梅 陈银菊 戎冠秀

侠骨柔肠的巾帼英雄

战争没有让女人走开,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广大妇女也投入到抗日洪流,晋县的杨岭梅堪称女英雄的杰出代表。

在晋州市南田村的“南田村烈士陵园”里,杨岭梅烈士的汉白玉塑像矗立着,雕像基座刻有吕正操将军的题词:“冀中平原刘胡兰式的女英雄———杨岭梅烈士。

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她积极组织妇女上识字班,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发动妇女纺线织布,为八路军做军衣、军鞋;带领妇女挖沟破路、站岗放哨、监视敌情。在她的影响下,她家成了抗日干部常来常往的“堡垒户”。杨岭梅不幸被捕,在牢房里,她受尽了严刑拷打和非人的折磨,但任凭敌人使尽种种残酷手段,杨岭梅始终咬紧牙关,用生命维护着党的机密和同志的安全。年仅19岁的女共产党员杨岭梅,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以其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大智大勇斗顽敌的英雄形象,被人们广为传诵。在抗战时期的正定县西邢家庄,便有这样一位“阿庆嫂”式的女交通员——陈银菊。

陈银菊以家庭妇女的身份,积极为地下工作者站岗放哨,侦察敌情,传递情报,掩护革命同志,散发传单,经常出没于敌巢内外,为公安保卫战线做了大量工作。她在斗争中曾屡遭敌人迫害和摧残,相继失去了三个亲人,家产被敌洗劫一空,本人亦曾遭逮捕坐牢受刑。尽管如此,她并没有被残酷环境所吓倒,更没有因家遭不幸,而失去革命斗志,她承受着一切痛苦仍坚持斗争。这位可敬的母亲,没有看到革命的最后胜利,不幸于1946年被敌杀害,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终年50岁。

在上观音堂乡,一直流传着“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的故事,当地的戎冠秀小学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

戎冠秀是上观音堂乡下盘松村人,是享誉全国的子弟兵母亲,早年投入抗日救亡,积极为八路军筹集粮草,组织妇救会、识字班,宣传抗日,带头送子上前线,积极支前,照顾伤员,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参加过开国大典,先后当选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双百”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今年40多岁的霍亚平是戎冠秀小学的数学老师。她告诉记者,戎冠秀是全乡人的光荣和骄傲,后人们应该学习和发扬她爱国拥军的精神。

本报记者 李莉雅/文 张晓峰/图

在艰难卓绝的抗日战争中,石家庄大地上涌现出了大批抗日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英雄的石家庄儿女用生命和鲜血践行着崇高信仰、书写着不朽传奇。

近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石家庄籍或主要事迹发生在石家庄的抗日英雄郝梦龄、周建屏、韩增丰、雷烨等烈士的英名位列其中。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