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

16.04.2015  11:44

改革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

中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改革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数据,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定格在7%。如何看待一季度经济数据?这些数据释放哪些新信号?将如何影响今年经济走势?

经济增速

在合理区间运行

数据表明,一季度中国经济仍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合理区间下限是保增长、保就业,上限是防通胀。

合理区间是审视中国经济增速的标尺。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20万个,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位平稳运行,主要指标仍在合理区间。

有了这把标尺就不会过分纠结于速度。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刊文说,增速放缓本身不是令人担忧的理由,如果能真正深化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仍将强劲增长。

同时,合理区间意味着经济不能由降速变为失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指出,我国经济增速连续3年缓慢下降,下行已有一定惯性。

驾驭“三驾马车

要有新智慧

对于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的分析,是研判经济运行的重要框架。剖析一季度“三驾马车”数据,中国经济需求面发生了何种变化?

投资方面,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8.3个百分点,但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3.1%,增速比前两个月提高2.5个百分点。

消费方面,尽管一季度消费增速略有放缓,但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达到41.3%。新的消费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出口方面,增长4.9%,但部分高端制造品出口增速大幅超过整体水平,显示我国外贸“优进优出”、比较优势转换的进程加快。

新常态下驾驭好“三驾马车”,投资上,要启动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增加公共产品等有效投资;消费上,加快培育新兴消费增长点,汇小溪成大河,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出口上,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打造出口竞争新优势。

改革仍是发展第一推动力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年初到现在,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再到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各项政策密集出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认为,“三驾马车”是经济发展需求的短期动力,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中长期动力。要依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来实现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

经济学家吴敬琏说,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消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性障碍。

全球坐标中探寻发展新空间

当前全球贸易体系正在经历新一轮重构,中国正在全球坐标下探寻对外开放新方式。“不做旁观者、跟随者,要做参与者、引领者。中国主动提高开放力度,增强开放话语权,为自己和别国创造经济发展和开放机会,加快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说。

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将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提供新动力,对于新常态下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寻找新经济增长点,培育打造新的区域增长极具有重大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同时,中韩自贸区谈判全部完成,中澳自贸协定结束实质性谈判,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已箭在弦上。

与风险博弈

不可掉以轻心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以往被高增速掩盖的矛盾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放眼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失衡、各国货币政策分化、通货紧缩、财政赤字乃至地缘政治变化,都可能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从国内看,楼市低迷、地方债务、产能过剩等是担忧情绪较为集中的领域,尽管总体风险可控,但局部地区存在的隐患不容轻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

今年一季度,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仅增长8.5%,已降至去年同期增速的一半左右。截至今年3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已连续30多个月负增长,创下了近30年工业领域通缩的最长时间,不少企业正经历痛苦的调整。

风险的暴露未必是坏事,处理得好,风险与压力可以化为前进动力,挑战与危机亦是改革契机。

给经济转型

更多时间

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在加快孕育。”盛来运说,新动力的体量还比较小,虽然增速较快,但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动力消退带来的影响。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关键是在新的平台上实现供给和需求在总量上的再平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余斌说。

转型绝非一日之功,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尤须保持信心和定力,面对各种挑战,迎难而上,同时要以理性、平常心态,给中国经济完成转型升级的空间和时间,才能真正实现行稳致远。

7%的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依然位居前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认为,过去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三分之一,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

(新华社北京4月15日电)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