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环境卫生打造“以克论净”模式

13.08.2015  11:23

 

 

机械化作业:人行道砖车

 

机械化作业:干式清扫车

 

工作人员在检测清扫洁净程度

8月11日,全国网络媒体宁夏行记者一行来到中卫市。记者看到,这座2004年新建的号称“沙漠水城、花儿杞乡”的城市干净整洁,道路宽阔笔直,路面几乎一尘不染。更新奇的是,这里的环境卫生“以克论净”。

据了解,“以克论净·深度清洁”是中卫是政府提出的创新性机制。2012年中卫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中卫市城市环境卫生深度清洁管理办法》,规定“城市道路每平方米浮沉含量不超过5克,地面垃圾滞留时间不超过5分钟”。目前,中卫城市道路浮尘清除合格率达98%,所有责任区道路浮尘含量每平方米均低于5克;老城区地表垃圾合格率在94.5%至97%之间,新城区地表垃圾合格率在95%至98%之间。从数据看,“以克论净”机制成功而有效。

中卫市政府副秘书长杨和介绍:环卫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粗放式管理,环卫工人干得好坏,单凭眼睛看,很难衡量。要提高环卫工作水平,必须走精细化管理之路,这就需要有一个抓手,找到可以评价工作质量的量化指标和方法。中卫市因地处沙漠边缘,风沙较大,施工渣土车拖泥带水上路污染路面现象时有发生,市区道路不及时清扫就会尘土飞扬,加上市民环境卫生意识淡薄,乱扔垃圾等行为普遍存在。为有效解决这些影响城市环境卫生的突出问题,中卫市大胆提出 以克论净·深度清洁 的城市环卫工作新机制,用天平称量道路浮尘的重量,用秒表计算地表垃圾停留时间,指标可量化,方法好操作。”

2012年10月开始,中卫市政府先后投入2200余万元,购置了29辆大型洗扫车、干扫车、人行道洗扫车等,变过去单一的人工清扫为机械清扫与人工保洁相结合的工作模式,道路清扫全部由机械完成,人工只负责捡拾地表垃圾。新的工作模式大大降低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也使环卫工人数量由578人减少到378人,实现了减员增效。

中卫市区环境卫生保洁面积约650万平方米,相当于14个天安门广场的大小。为达到机械清扫与人工保洁无缝衔接、深度清洁的目标,市区划分了159个道路人工保洁责任点和26个广场公园人工保洁责任区。机械车辆负责清扫道路,每天16小时分两班作业,以路面1平方米的浮尘克数作为量化考核指标。每个保洁责任点由两名捡拾保洁员全天16小时轮班作业,以地表垃圾停留时间作为量化考核指标。所有保洁车辆安装了GPS定位仪和对讲机,在监控中心的大屏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洗扫车辆的行车路线、加水、排污等工作情况。捡拾保洁员也都配有手机,一旦发现施工渣土车遗撒情况,可立即报告。相关人员及时通报城管人员追查清扫。

标准有了,制度有了,将其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是 以克论净 成功的关键”,杨和介绍,我们建立了严格的监管考核机制,成立了1个考核组、4个监管组,每天安排9名监管检测员、4名考核员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测与考核,并依规对不达标区域的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做到层层监督、层层考核,层层抓落实。

以克论净”是一种创新大胆的提法,设多少克考核标准才算合理,并无依据可循。为此,市领导多次带领环卫管理人员上街试扫、捡拾垃圾,经过反复实测、论证,最终于2012年10月确立了“25克、8分钟”的标准。由于执行效果较好,这一标准于2013年1月被提高到了“15克、8分钟”,同年6月被提高到了“5克、5分钟”。

中卫对市民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全市15家大商场门前都设置了曝光台,中卫市的报纸、电视记者每天在街头抓拍到的不文明行为。除此之外,还设立了12319环境卫生监督举报热线,24小时专人接线,及时处理举报信息。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市民素质不断提升。如今,70%的市民不再乱扔垃圾,大街上的垃圾越来越少,市民捡拾垃圾的行为越来越多,市区环境卫生质量有了极大提高。

编辑: 石家庄新闻网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