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个性主题餐厅 卖菜搭上“电商快车”

13.07.2015  11:10

农民进城”演绎新故事

□本报记者 侯天仪

他们是年轻的农民,长年在外仍改不掉浓重的乡音,大部分人小时候种过地、浇过田,长大后却离土地越来越远。不过,与父辈们当年进城为谋生计不同,他们进城带着理想、带着办法,投入到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阵营中,丰富城市业态,反哺农村经济,演绎出新时代的“农民进城”故事。

农耕文化解城里人“乡愁

青砖灰墙,石磨石碾,玉米吊灯,二十四节气木板墙……近日,记者来到位于省会方兴路的一家正在装修的餐厅,一股质朴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将这里与繁华都市的“车水马龙”隔开。

原址是棉纺厂的生产车间,我们把它改造成了农耕文化主题餐厅‘惊蛰’,预计很快就能试营业。”正与工人一起干活儿的六车间餐饮公司总经理李旭东告诉记者,新餐厅今年开春就开始动工,由于涉及大量手工作业和创意施工,为了保质保量,刻意压慢了施工进度。

李旭东是元氏县音体美中学的毕业生。两年前,他和同学尹紫峰、李宁、路亚恩、张艳招、温谱一起进城创业,成立了六车间餐饮公司,目前已开办了工业文化、铁艺术两家文化主题餐厅。据介绍,目前这两家餐厅每天的上座率都在80%以上,年营业额超千万元,年收入数百万元。

为啥选择再建一所农耕文化餐厅?李旭东说,自己创业伙伴都是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对黄土地有着说不出的眷恋。离开家乡工作,怀念最多的就是家乡的山山水水、淳朴味道。而且,这份乡愁也埋在许多城市人心中,这便是打造“惊蛰”的初衷。

为让新餐厅更有农耕的味道,李旭东和合伙人没少花心思。记者看到,“惊蛰”外饰古朴,内部还摆放着老式农具,透着一股沧桑味道。他们从西部山区的古村落淘来的旧门板,切割成木板然后进行雕刻,用作餐厅包间的门匾,还制作出木桌椅和装饰墙。“这墙上的砖瓦、餐厅内的农具也是淘回来的,最‘年轻’的砖也比我的岁数大。”聊起这些收集的农耕物件,李旭东很有成就感。

把散落在乡村的餐饮文化捡拾起来,搬运到城市居民面前,是我们这些年轻农民的头等任务。”创意总监尹紫峰说,为让“惊蛰”的饭菜更有农家味儿,除了搜罗民间传统民肴,他们还承包了200亩蔬菜种植基地,专门种植无公害蔬菜供应餐厅。“下一步,我们还要到农村建手工园区,把控好原材料供应,提供最原始的农村味道。

搭“电商快车”进城卖菜

对于鹿泉区小李庄村的梁云凯来说,毛驴车有着特殊的意味。10年前,父母赶着毛驴车进城卖菜,所得微薄收入用来供他上学;10年后,学业有成的他创办“毛驴车”农业公司,搭着“电商快车”再度进城卖菜,不仅让自己生活变得殷实,还带动村民一同致富。

梁云凯说,他用最原生态的种植技术,为的是让城里人吃到健康的农产品。2013年年初,梁云凯承包了30亩地,搭起了40个蔬菜冷棚,建成一个集观光、采摘、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农业园。

梁云凯的农产品送到市区销售后,靠品质得到不少市民的认可。美中不足的是,因为来回路途耗时较长,蔬菜损耗严重。此外,卖出去的数量不能预先统计,有时供不应求,有时却又剩了回来。

俺种的是好东西,城市老百姓也挺喜欢,就是进城销售的方式要调整。”随后,梁云凯注册了“毛驴车”配送商标,在微信上开通了“毛驴车农产品配送中心”的公众号,市民可以采取微信支付下订单。目前,梁云凯已经与棉七社区、仓北小区等形成固定合作关系。

有了电商媒介,梁云凯也让本地村民足不出户,就能拿到不低于进城务工的收入。目前,梁云凯已为周边村民提供包括客服、货运、种植等多个岗位。线上“毛驴车”,不仅出售自己种植的蔬菜水果,还将村民的面粉、蜂蜜以及地方小吃纳入“进城配送名单”,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