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学生当老总 7个多月忘注册公司丢大订单

29.11.2014  13:53

    “任总,你好!”以往同学们略带调侃地称呼任哲时,刚刚21岁的他有些害羞。前几天,这名南开大学艺术设计系三年级学生,正式将自己的创业团队“拾光南开”注册了公司,成了名副其实的“任总”。

    然而,公司注册这件再寻常不过的事,在此前7个多月里,都被他忽略了,直到不久前眼睁睁地失去一笔“大单”,才让任哲下定决心注册公司。

    “拾光南开”团队的主打产品是文化创意设计。团队成立以前,他们的设计作品就已在圈子中小有名气。不久前,天津某大型购物中心慕名找到任哲,希望请他的团队设计公司年会使用的包装袋、贺卡、纪念品等,并开出了近6万元的报酬。与以往一两千元的“小活儿”相比,这笔订单让整个团队兴奋不已。

    问需求、聊创意,一切沟通环节都很顺畅、愉快,直到最后签订合同,任哲皱起了眉头。对方要求审验“拾光南开”的“三证”,即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并要求提供一个对公账号,以便支付费用。这些要求,任哲一个都满足不了。对方迫于严格的财务审批制度,只能放弃与“拾光南开”的合作。

    此时,任哲才幡然醒悟,明白为何团队刚一组建,学校创新创业基地的指导老师就一直催着他去“注册”。

    像“拾光南开”这样的学生创业团队,普遍存在于中国的各个高校。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社会到高校都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并积极提供政策支持。一些在高校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的老师,越来越感觉到,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依法创业、守法经营的教育、引导和服务。

    “创业有成功,就有失败。很多半途而废的学生创业团队,都绕不开法律因素。”南开大学团委副书记刘巍说。她列举了当前大学生创业在法律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

    注不注册成了问题。注册公司需要一些手续,对注册地等也有一定的规定,需要跑几个行政审批部门。一些学生创业团队觉得麻烦,就选择不去注册。事实上,如果不注册公司,团队的存在以及所有知识产权保护都成了问题。一些文化创意类团队对于自己设计的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设计图“很大方”地允许别人使用,有时甚至碍于面子也不做版权声明。

    公司股权问题,在融资阶段集中显现。对于初创企业的大学生来说,二三十万元的资金,在A轮融资过程中是很大的股权。当公司步入正轨后,才猛然发现,当初大大低估了公司的市值,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