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两环 看发展】好钢是这样炼成的

06.06.2014  09:56

        对于钢铁企业来说,“营销”与“科研”两大部门的领军人物非常关键,可在出好钢出了名的河北津西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两个岗位分别安排了两位“怪才”坐镇。“果树栽培”专业出身的赵一臣,当过村干部,在乡镇抓过计划生育,如今是集团销售公司的副总经理。集团科技中心副主任叶高旗毕业于本溪一所专科院校,距离国内一线钢铁企业动辄博士、硕士的高标准相去甚远。可就是这样一家“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民营企业,7年间参与制修订国家钢材标准17个,创造了型钢出口量连续四年全国第一、国内销量连续五年冠军的卓越战绩。“百集大型系列报道”《走两环看发展》,今天请听《好钢是这样炼成的》。


        初次见到赵一臣是在津西钢铁的热轧H型钢生产车间。说起自家产品的用途,他如数家珍;对于不同型号的技术参数,他头头是道。我们心中猜测,这一定是位称职的技术骨干。


        赵一臣:“你像700乘300的规格,上海的虹桥2号航站楼建设的时候,就用我津西这个规格的5800吨,用在飞机的跑道。


        走进办公室,赵一臣主动向记者递来了名片。


        付立军:“这是我们销售公司的赵总,钢材市场型钢这块最新的东西都由他把信息反馈到我们这,我们开发,完了他负责卖。叫我们新产品的潮人。” 
        赵一臣:“他给起的(外号)。


        面对公司办公室主任付立军给起的“潮人”的雅号,赵一臣有些自嘲地笑了笑。


        赵一臣:“原来我最早是学果树栽培的,在乡镇当过秘书,抓过计划生育,还在农村当过2年的支部书记,我看没啥意思就跑这来了,给老板当了一年半的秘书,老板抠门给的少,我就不干了,就上销售了。

 
        2006年,整个钢铁行业都在扩大产能火热发展之时,津西钢铁却把着力点放在了后续延伸:新产品H型钢正式投产。就在大家伙对市场销售一筹莫展时,赵一臣临危受命。从一窍不通到融会贯通,赵一臣践行了两句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赵一臣:“我压力肯定大,我们家一个大橱子全是书,我儿子大学毕业了,他都不看书,我不行,我用哪块我就找书看哪块。我还带个司机,利用35天把全国重要的钢厂走了一圈,通过调研,给公司提出了一个品牌营销的概念。

 
        2007年,津西钢铁与沈煤集团的一次产品质量纠纷给赵一臣上了一课,让他意识到参与标准制定、提升行业话语权的重要性。


        赵一臣:“实际上咱家的产品是没有问题的,他愣说质量有问题。我们实验室不是国家级实验室,国家标准没有参与,在这种情况下人家提出来了,‘你看这标准是马钢的,你要是马钢就不说了,你自己做的没有权威性’,它刺激我、启发我开始做国家行业的标准,标准都是我制定的你能说我实力不够嘛!


        2013年,津西钢铁与国家钢标委合作,成立全国唯一的“型钢标准研发基地”。7年间,津西钢铁共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17个。此外,赵一臣还毛遂自荐设计了企业的三款商标,不仅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河北省著名商标”,还注册到了欧盟和韩国。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位农民出身的“计生干部”、“果树专家”靠着苦学钻研愣是跻身国家级钢铁专家行列,现在已经成了中国国家钢铁标准委员会的委员。


        赵一臣:“我拿到韩国政府的QC,我是学果树栽培的,质量管理我一天都没接触过。那个班37个人,我年龄最大,还有在职研究生,全班考试我竟然全班第一,12点前没睡过觉,屋里全是方便面,不学真不行呀,我的头发就那时候白的。

 
        今年48岁的赵一臣自从跨进销售的大门,就没给自己歇脚的时候。采访的一个多小时,他的手机铃声几乎接连不断。


        记者:“像您是不是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 
        赵一臣:“至少有300天在外面。

 
        办公室主任付立军对此已经见怪不怪。


        付立军:“一天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飞机上,三分之一在火车上,三分之一在床上。

 
        这两天,赵一臣又开始准备下一轮的信息搜集工作了,在他走南闯北的行程中,时常与一名老搭档“秤不离砣”,那就是集团科技中心副主任叶高旗。


        赵一臣:“他就成我的腿了,我在市场拿到单子以后,我不明白的要带着他呀,因为他专业,问明白了回来他好落实呀。他从一线出来以后,特别有实战经验,能够吃苦耐劳。

 
        2001年,大学毕业的叶高旗与赵一臣前后脚走进了津西钢铁,同样一干就是14年。从刚进厂时制作钢坯到如今填补国内市场空白的钢板桩项目,在这条“强化创新驱动”的道路上,叶高旗说,投身技术创新是在享受工作。


        叶高旗:“搞技术这一块,产品更新换代的过程中间你是享受工作的。那就是被认可吧,人第一个就是尊重,第二个就是被认可,其实被认可也是尊重。


        采访中的叶高旗明显有些紧张,用他的话说,那就是“干活远比说话简单”。他总是勇于给自己找麻烦,擅于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


        叶高旗:“一万炉不漏钢,这个目标10个月实现了,非常难。学习莱钢半月工程质量攻关这一块,半个月时间科室、车间都是24小时白加黑,确实特别棘手,拿下来以后碰到这些问题肯定没啥难度了。

 
        在国内一线钢铁企业的科研部门博士、硕士扎堆的形势下,津西钢铁大胆启用叶高旗这名专科生掌舵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在津西人眼中,企业“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实事求是、严格选材的高标准,再加上员工的向心力,如此一来,津西能制造出好钢也就不足为奇了。


        赵一臣:“我们拿这个企业就当自己家的一样,没有打工的概念。后来我们上市了,人人有股份,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企业。作为我们每一个员工,不论你分管什么工作,我们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河北电台记者王智、胡保民、史建中、刘茜、张静,唐山电台记者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