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教育失衡下的“就近入学”只能加剧“学区房”疯涨

20.11.2014  18:19

    北京就近入学标准将细化。昨天上午,市人大代表走访北师大实验二龙路中学等,对北京的教育情况进行视察,市教委主任线联平透露上述消息。这意味着,“天价”学区房疯涨的态势可能被扼住。(《渤海早报》11月19日)

    “学区房”这东西,不知撩拨着多少为人父母者的敏感心绪。究竟买还是不买,买不起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更是让无数家长为之纠结。于是,当“天价”学区房疯涨的态势可能被扼住,这说法究竟靠不靠谱,又是怎样的神奇药方能为持续高热的“学区房”降温,自然令人好奇,急于看个究竟。然而,在上下求索了好几遍之后,却完全没看明白,对于“天价”学区房疯涨态势可能被扼住背后的逻辑,倒是越来越糊涂了。

    “就近入学”被作为一大利好。全市小学阶段就近入学比例为93.7%,初中阶段就近入学比例为93.7%,高中阶段就近入学比例为76.82%,都较去年有所提高。既然“就近入学”比例在不断上升,当然意味着“学区房”更加重要了,想要上好学校,最保险的途径也是就近买上一套“学区房”。而放在教育均衡还远未实现,名校效应仍然十分明显的背景下,强推“就近入学”,本质上与叫卖“学区房”并无二致。

    此外,教育主管部门称将进一步细化就近入学标准,根据学位供需情况提出具体要求,“不把入学和经济挂钩,不简单地以有房子为标准”。而所谓细化的就近入学标准,以及不简单以房子为标准,不过是对“学区房”居住年限设定更多的限制。换言之,即使买了学区房,未住满年限,也不能在该校入学。不过,这一细化的年限规则,与其说是在弱化“学区房”的价值,有望扼住“学区房”疯涨的态势,毋宁说是将“学区房”的需求提前,同时延长了学区房的流通周期,其后果必然意味着学区房资源的更加奇货可居。而为了争夺更加稀缺的资源,不得不提前出手囤房,“学区房”的加剧上涨,倒是大概率事件。

    事实上,“舍近求远”这事儿,正常人当然不会趋之若鹜。既然如此,本该自然而然的“就近入学”,竟然要如此费力的细化标准加以推行,倒是更暴露出教育失衡的悖论。尽管在“就近入学”这件事儿上,教育部门的确责无旁贷,但这一责任的落实,绝非简单的剥夺家长与学生们择校的权利,而是要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教育政策的纠偏,教育公平的兑现,让家长和学生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而公平的教育。不难设想,假如家门口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学区房自然才没有“天价”的理由。而相比国内每座城市往往都有公认的最好学校,在德国,大家认为的最好学校却各个不同,认为家门口的学校就是最好的,更是民众的普遍心态,教育均衡的背景下,学区房的概念并不明显,又怎会疯涨呢?

    基于此,“就近入学”当然不错,扼住“学区房”疯涨态势也不无必要。但真正意义上的“就近入学”,绝不是对择校权利的遏制,而更应让“就近入学”本身成为择校的最优之选。而唯有先兑现教育均衡这一前提,“就近入学学区房疯涨的态势才有望真正被扼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