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博闻]上海公安博物馆:一部申城警察的现代史

14.05.2015  19:30

  

图说:上海博物馆里的各种枪械 

  

   这里有为反腐倡廉打响“第一枪”的布告,有上世纪30年代的警用摩托,还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警察臂章。这里是全国建馆最早、规模最大、藏品最多、运营最正常的公安博物馆——上海公安博物馆。

   一部上海警察的现代史

  在今夏一个炎热的天气里,上海公安博物馆馆长汪志刚带领记者参观了收藏着2万多件展品的博物馆。“从1854年开始,上海组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警察机构,直到今天,150余年关于警察的历史,几乎都收藏在这里。”汪馆长对于许多展品如数家珍,有不少是他亲自收集到的。

  公安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的常规展馆有三层,在这里,从租借时期的警察机构,到04年刚被换下的“上海市公安局”牌匾应有尽有。

  在2层所有的馆藏中,一张看着“破破烂烂”的布告纸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因为上面赫然落有上海首任市长陈毅的签名。据汪馆长介绍,就是这张布告打响了上海反腐倡廉的“第一枪”。在解放上海的过程中,当时“榆林公安分局”的一员,胁迫国民党一军官太太与其通奸并向其敲诈勒索钱财。在经过调查后,其被依法处置,由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签发了处决布告。除了这张颇具意义的布告,上海解放初期许多反谍工作资料也一一在列。

  3层展馆展出的主要是1949年以来,上海破获的各类重大刑事案件的资料。包括上海第一个发生在当时蓬莱区的杀人碎尸案等等。

   馆藏杜月笙、周旋“身份证声请书

  在治安馆里,几张上海早期身份证上的人名让记者不禁感叹,博物馆藏品实在丰富。周旋、杜月笙、戚雅仙、周信芳这些只能在历史文化类节目中才能看到的人物,他们和普通百姓一样的“上海身份证”在此收藏。杜月笙的“身份证声请书”十分细致,印着他的出生年月“民国22年,57岁”,连“大学”学历被标注清楚。

  4层的消防馆和警务用品馆的珍品可谓价值连城。5辆制作精良的消防车模型让记者眼前为之一亮。汪馆长告诉记者,这些模型凝聚着三代消防人的心血。“全手工制作,每辆车的价格不会少于5万美金”,在汪馆长的眼中,这些消防车模型比市场上售卖的“品牌车模”更具价值。

  除了模型车,真车同样也在馆内收藏。崭新的宝马警用开道摩托是“现役选手”。一些“老兵”也绝不逊色。一辆上世纪30年代的警用摩托看着“古色古香”,如果加上油,行驶起来一点问题也没有。汪馆长说,在他接收到藏品时,这辆摩托车还是一堆四分五裂的旧零件,经过修理,则可以毫无问题的正常行驶。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中午,汪馆长骑着这辆上世纪30年代的摩托,行驶在道路上,顺利地从修理厂把它开回到博物馆。车辆的法租界牌照、车主的驾驶证、行驶证一应俱全。

  4楼最吸引参观者目光的可能是设计精良的格式枪械,它们静静的“躺在”博物馆的橱窗里,与以往令人“杀气腾腾”的感觉不同,“手掌枪”、“拐杖枪”、“钢笔枪”等一些难得一见的型号也有。如果不想错过这些精彩的展品,那就读一读这部上海警察“现代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