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力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对标世界水平 服务国家战略

24.02.2016  10:32

为了力争让国产大飞机C919在今年实现首飞,大年初三,地处上海浦东祝桥的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就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了。在总装机库里,C919首架下线的101架机机内正在紧张地进行成品件安装和一系列测试工作。

去年11月2日,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首次亮相总装生产线。我国航空业界人士纷纷感慨道:“C919飞机的总装下线不仅仅是中国商飞公司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乃至全球航空业的重要历史时刻。因为C919项目不仅激起了国外企业与中国合作的强烈愿望,更激活了中国民机产业,正在让中国成为航空领域的大国和强国。

这种感慨背后是C919正引领的我国工业制造业脱胎换骨的变化:从大部件装配厂房、钣金厂房、表面处理厂房、数控机加厂房,到自动化装配生产线、蒙皮镜像铣设备以及数控蒙皮滚弯机、喷丸强化机、12米阳极化生产线、12米退火实效炉……C919推动着我国工业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工业材料领域的革命,并让众多国内企业参与其中。

中国商飞董事长金壮龙曾表示,C919从零件到部段,都有国内供应商的参与。C919首架机机头、前机身、中机身、中央翼、中后机身等九大部段由中航工业西飞公司、成飞民机公司、沈飞民机公司和洪都航空公司等国内航空工业企业制造,推进了国资、民资和外资在民机产业链上融合发展,提升了西子航空等民营公司的科技水平和民机配套能力,显著提升了国内航空工业的工艺水平、制造能力。在大型客机项目的引领带动下,西安、成都、沈阳、南昌等民用航空产业园或航空城建成,上海航空产业园也初具规模。

去年,上海承接国家重大项目,交出了一份份优异的科创新成果——世界第三个、国内首个基于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CD绝缘超导电缆示范工程,在宝钢实现突破;我国首架新支线客机ARJ21顺利交付,订单总数超过300架;沪东中华交付全球首艘G4型集装箱滚装船……

要看到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国际经济竞争更加突出地体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表示:上海正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是要努力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科技合作与竞争,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据了解,上海以张江地区为主要载体,集中规划和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力求打造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目前,光源一期、蛋白质科学设施、超算中心等大科学设施建设完成,海底观测网等新一批项目落户上海,光子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抓紧筹建。同时,科技创新布局取得新成果,脑科学、新材料等前沿研究和航空发动机、集成电路装备、高温超导、北斗导航等重大战略项目加快突破,大飞机、大硅片、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化项目持续推进。

我们现在考虑的,就是如何尽快缩小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上海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陆星海介绍说,上海着眼世界发展趋势,已经布局了北斗导航、高温超导、机器人等一系列重大科创项目,这些重大项目已经成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四梁八柱”。

2015年度,上海的北斗导航产品在高精度测绘应用、阅兵保障、国家基础设施项目招标、重大项目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力。例如,上海华测导航是高精度北斗设备及系统解决方案的领先企业,研制并推广了我国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的测量型多模卫星导航(GNSS)接收机,其产品远销全球86个国家和地区;上海司南卫星导航公司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款北斗高精度接收机并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占据了国内1/4的市场份额;上海服控华龙公司推出的北斗多模多频基带芯片,在手持双模终端、车载双模终端等项目,实现占有率全国第一;上海远景数字信息公司的北斗/GPS卫星同步授时、同步实践在线检测产品,成功中标乌拉圭、墨西哥等国家电网项目……

在上海的支持下,北斗导航系列企业,已经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连成串,结成片,共同在上海青浦区的中国北斗导航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组团式发展。”陆星海表示,北斗导航系统在应用方面正在逐渐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基础研究也在形成突破,再过两三年,北斗系统完全可以与国际同行一较高下。上海青浦区区长夏科家表示,上海将以西虹桥基地为根据地,进一步吸引北斗导航相关企业入驻,在这些高新企业带领下,上海导航产业2015年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今年预计增长仍将超过20%,到2017年,产值有望达到100亿元规模。

在上海的决策层看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一方面是要打造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高地,当好创新发展先行者;另一方面要充分体现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能够辐射带动更广大区域创新发展,为国家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坚强支撑。可以说,上海从建设科创中心一开始就在服务全国,为全国工业企业的转型发展注入动力。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既是国家战略,也是上海在新常态下加强创新供给、驱动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韩正表示,今后,上海将进一步从政府自身改革做起,下决心简政放权,建立市场导向的创新型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项目、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到2020年,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到2030年,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创新驱动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