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领”农民各显其能

18.06.2015  10:45

我市涌现一批新致富带头人

□本报记者 侯天仪

积极规划致富路子、家门口就业也能收入翻番、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农业……如今,我市涌现出一批新的致富带头人,他们靠着创业热情和帮助村民致富的热烈愿望,用各自擅长的技能和方式,让自己的家乡变得更美、农民更富。

红领”农民

为群众建起致富路

6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栾城区霍家屯村,一进村口,就能看到风格别致的文化墙。绿树环绕下,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亭中乘凉。

听说记者是来采访村主任王同乐的,村民纷纷说,别看同乐岁数不大,回村里工作时间不算长,但有股子干事的劲头,致富也不忘家乡人,大家伙对他已经非常信任。“自从他回来后,村里环境越变越好,他还要带领俺们继续致富。

据了解,王同乐此前一直在外从事印刷包装生意,逐步干出一番事业,成为本村年轻人争先学习的创业榜样。在外致富后,他为了建设好自己的家乡,在2011年通过竞选成为村主任,一心带领村民改造村容村貌,积极谋划致富项目,被老百姓们称为新时代的”红领“农民。

感觉自己正是干事的年纪,村里还有这么好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为啥不能变得更美更富呢?”王同乐表示,结合现在美丽乡村建设,村两委正着眼于提升村集体造血功能,利用特色民居、特色绿化等资源,规划建设“中国新娘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园”,陆续开展餐饮、婚庆、民俗展示等特色服务。“项目一旦建成,全村五分之一的老百姓都能参与进来,共同走上致富路。

一个返乡能人,就能盘活一方经济。我市根据农村地区产业布局和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对种养大户、创业标兵进行引导,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受到群众拥护的,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来,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蓝领”农民

既做股东又当工人

近年来,随着我市土地流转的提速,不少农民把自家土地流转给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农业公司来经营,可以入股分红,也可以拿租金收入;同时还来到这里打工,摇身一变成了按时上下班的“蓝领”。

藁城区北营村的硒之王家庭农场就有不少这样的产业工人,杨增江是其中一位。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蓝领”农民的收入账。他除了每亩100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外,每个月还能领到2300元的管理工资。如果小麦收成超过亩产450公斤的话,根据约定,农场会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奖补。“以前种地都马虎得很,现在可不一样了,抠得越细致庄稼长得越壮实,收入就会越高!

从“一产独唱”向“二三产业”裂变,由“务农”变成“务工”,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助推着“蓝领”农民迅速生长。他们白天上班,夜晚照顾家庭,还有节假日,既不耽误农时,又增加了收入。

平山县西马舍口村的马吉林说,想不到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致富梦。他现在到金鑫乳业公司的养殖场打工,除了做饲养员工作,还把自家的奶牛托管在场里,参与年底的分红。如今,马吉林的奶牛由2头繁殖到6头,每年能分到12000元。加上一年的工资收入24000元,这个曾经的贫苦户,早已摘掉了贫苦帽子。“现在轻松供孩子上学读书,俺家还有了10多万元的存款。

白领”农民

农产品放到网上卖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手机、宽带了解外面的世界。这些农民不再只是“埋头种地、看天吃饭”的庄稼汉,而是主动拥抱互联网等新平台,了解市场需求,研究发展方向,做到种植、销售都能心中有数。

我的公司虽然不大,但关键要用互联网改变传统种植,再造一个新梨园。”来自赵县大马圈村的返乡青年石鹏展,继续为打造线上梨园努力着。去年,他在淘宝创办了“梨大哥生态梨园”,成为一名“白领”农民,帮助本地梨农通过专业网站、微信展示特色梨果。

与其他梨农最大的不同,石鹏展放弃了批发模式,把梨果论个头卖,按照品质等级分拣成三种类型,让每个梨都能卖出自己的价值。“我们不仅要把赵县的雪梨卖出去,还要让更多人了解赵县的梨文化,通过加速整合那些拥有老梨树的基地,保护好家乡的古梨树。

通过“互联网+”让农业发新芽、长壮枝,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职业选择。

鹿泉区小李庄村村民梁云凯是个80后,毕业后他决定返乡,开通“毛驴车农产品配送中心”微信公众平台在线卖菜。他介绍,目前已经与市内棉七社区、仓北小区形成固定合作关系。“通过微信订购、货车配送,直接把最生态的农产品送到市民家里。

目前,梁云凯已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客服、送货、种植等40多个岗位,微信公众平台也扩大了销售品类,不仅售卖自己种植的蔬菜水果,还将村民的面粉、蜂蜜以及地方小吃等产品纳入范围,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道路。据了解,像梁云凯这样的返乡青年在鹿泉区还有260多名。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