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一家庭三代公交人 见证近半个世纪公交发展史

12.08.2015  20:54

张福祥早期照片。

张家三代公交人传承“干一行爱一行”家训

  1970年,父亲张福祥调入公交公司,当时全市仅有56辆公交车;1982年,女儿张艳丽进入公交公司做售票员,那时全市公交车增加到近230辆;几年前,外孙女栗建琳又走进公交公司做学员、票务,目前全市公交车数量已增至约4300辆。城市公交的发展历程映射出城市前进的步伐,同时彰显出张家人接力“爱岗敬业”的家训,三代人执着奉献的职业传承情怀。

  讲述人

  张艳丽,51岁,1982年进入石家庄市公交总公司,先后做过售票员、广播员、打字员、政工干事,如今仍在公交五公司做政工工作,已在公交系统工作33年。

  ★张家家训

  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倾心公益;勤俭持家,和谐幸福;本分做人,踏实做事。

  父亲

  答应陪女儿逛公园

  修了一天车给忙忘了

  父亲张福祥老家在藁城岗上村,1970年从部队转业回石,被调入市公交总公司,因为他有修理机械的底子,所以干起了修理工作。那时全市公交仅有56辆,公交车多数很破旧,经常抛锚,乘客下车推公交的场景时常出现。

  父亲做事本分,从修理工做到班长、组长,又当上了路队队长、书记,1997年他从领导岗位退休。当年运营车辆较少,相对来说车况也较差,每个路队只有一名修理工,要保证线路正常运转,车辆按点出车,那就需要维修技术人员全天坚守。由于工作性质,虽说单位离家不远,可按时回家的次数寥寥无几,甚至一整夜都不着家。

  记得有一年冬天,父亲刚准备收拾下班时,突然一辆公交车在途中抛锚,他立刻换上工作服,连走带跑赶到了现场,仔细询问车辆状况后,不顾雪地冰凉,钻到车底下就开始修。

  二十分钟过后,车况恢复正常。此时他完全可以下班,但考虑到不能影响第二天的正常出车,又持手电筒对全部车辆进行排查维护。当从最后一部车底钻出来已是凌晨五点。

  正是父亲认真、负责的态度,执着、上进的性格,使他在短时间内一步步走向了路队书记、公司副书记、营运副经理等管理岗位,得到了公司的重用。

  那个年代的公交车更新换代缓慢,车辆抛锚的情况时有发生。身为修理工,父亲每天早上6点钟就得往单位赶,检查车况,而夜里遇到车辆抛锚需要急救,回家的时间更是没个准儿。

  张艳丽那时不过六七岁,下边还有弟弟和妹妹,因为母亲上夜班、父亲不下班,姐弟三人经常在深夜里被噩梦惊醒。有时候凌晨醒来,街道上都有扫街的了,可是父亲仍没有回家呢!

  张艳丽七八岁时,有个梦想:让父母带着去公园。有一个礼拜天,父亲终于答应她逛公园。没想到临走前,单位又有抛锚车辆了,父亲只好先去维修。等啊,等啊,三四个小时过去了,母亲只好先带孩子去,因为带着三个孩子,途中张艳丽一个没“跟紧”,就看不见妈妈、弟弟、妹妹了。幸好,母亲及时发现在站台上哭泣的张艳丽,将委屈的孩子安全地带回了家。

  晚上父亲回到家,张艳丽因为没去成公园,还在生父亲的气呢!没想到,父亲竟然问她为啥哭?原来,他忙于工作早把去公园的事儿忘得一干二净。

  作为公交人,父亲一干就是27年,为公交事业奉献了大半生时间,无怨无悔。父亲的这种爱岗敬业精神影响到张艳丽,使她也走上了公交之路。

  讲述人

  怀孕发着烧坚持上车 心脏手术后还放不下工作

  1982年12月,张艳丽通过考试进入公交系统,担任售票员的职务,终于圆了她的公交梦。那时,全市公交车有近230辆。

  起初,有师傅带着她,没什么可怕的。突然有一天师傅高烧休假,车辆也不能停运,经领导多次与她谈话,要求并未出徒的她接任售票和报站业务。因为对业务还不熟悉,她的内心产生了极重的负担和压力。

  那时候还需口语报站,每到站点她都扭捏放不开,喉咙发紧,低声低语,甚至报错站名,致使乘客未能准确下车,她曾遭到乘客的埋怨和训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