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50万元的存款 银行并非不赔付
超过50万元的存款 银行并非不赔付
《存款保险条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发激烈讨论,专家澄清三大疑问
11月30日,酝酿已久的《存款保险条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一被市场称为是“革命性”的变化将对金融业、百姓“钱途”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社会上引发激烈的讨论,有关专家对讨论中的三大疑问进行了澄清。
老百姓的钱怎么办?
1日,记者走访了广州地区多家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对于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存款保险制度,大多数储户反应很平静。在建设银行鹭江支行营业厅,前来办理理财业务的储户刘耕告诉记者,对老百姓来说,更多关注的还是存款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金的安全性。对于存款保险制度,刘耕的三个疑问很有代表性——
把钱存在大银行里更安全?
“存款保险制度的立意是对储户进行尽可能的保障。把钱存在大银行或存在小银行,其实是一样的,所得到的制度保护是相同的。”一家股份制银行广东分行的负责人这样解释说。
超过50万元上限不予赔付?
征求意见稿设置了50万元的赔付上限,但这并不意味着超过50万元就不予赔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照2013年底的存款情况测算,50万元的存款上限可以覆盖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超过50万元的部分,不是不管,而是按程序参与破产清算。”
银行破产贷款可以不还?
对此,有关法律专家指出,由于贷款也是债权债务关系,理论上不存在银行破产储户不用还贷的情况,银行贷款该怎么收就怎么收。
金融市场往哪变化?
“中国金融市场大变革来了。”11月30日,随着《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的面世,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绷紧了神经。
“毫无疑问是重大利好。”广发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沐华说,在金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金融风险较以往有着更大的传染性。存款保险制度与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审慎监管一起被称为金融安全网的三大支柱。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合理运用,能够有效避免危机的蔓延。
在金融史上,尽管有政府兜底,金融机构的倒闭也不乏其例。比如,1998年海南发展银行在成立不到三年就被关闭。
“这表明,政府兜底的‘隐性保险’也并不保险,相反会驱使一些银行肆意从事高风险业务,加大道德风险,而一旦形成危机,最终还是由国家财政买单。”业内分析人士说。
在“显性保险”之后,有关专家认为中国金融市场将出现深刻的变化:一是对“坏银行”实现定点清除防范风险扩散。郭田勇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在妥善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前提下,及时对“坏银行”作出定点清除,防范风险的扩散。二是让银行业的市场竞争更为充分建立优胜劣汰格局。接受记者采访的不少专家认为,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变身显性,银行是否“国有”作为储户存款配置的指标意义将进一步淡化,在中小银行获得难得的发展机会的同时,银行业的竞争更为激烈,行业将出现进一步分化的格局。三是为金融机构退出奠定基础,为“银行破产”清障铺路,有利于中国金融业尽快走出“刚性兑付”困局。 据新华社
编辑: 林福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