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一起去保定瞧瞧华北最大的庄园!

03.06.2015  20:44

保定顺平县南腰山村,村子不大,却有着北方规格最高的清代民宅——王氏庄园。庄园里随处可见的砖雕、木雕、石雕历经近400年的风雨沧桑,仍向世人传递着王家的家训家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仁和堂(河北台张娜 摄)

推开王氏庄园的大门,时间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三百多年前。这个占地300亩、相当于1/3个紫禁城大小的民宅,院套院,房连房,青砖灰瓦,错落有致。

从小在这玩儿大的南腰山村村民王庚:“就从咱们站的这道门开始,到最后边那个地方,这一共是九道门,这九道门是建在正子午线上。

庄园的街道上,近400年的古槐随风摇曳,大院套小院,给人迷宫一样的感觉。最鼎盛时,王氏庄园有成套院落50套,房屋1000多间。当年在夜里,站在保定市西城墙上,就能看到几十里外张灯结彩的王家大院。

河北电台旅游文化广播副总监张增海(中)、河北台记者孙青欣(右)采访南腰山村村民王庚(左)。(保定台张岩 摄)

王庚:“这是仁和堂,这是庄园最早的建筑……

王氏庄园有三个大套院,仁和堂是最富丽堂皇的一个,这个大套院里又有十个套院,一院比一院高,由西南向东北望去,整套院落仿佛像一个昂起的龙头。其中,三进院、垂花门、刻有龙头凤尾的抱鼓石出现在民宅,在清朝绝对是犯大忌的。于是,坊间有了许多关于王氏庄园主人王锡衮的传说。

王庚:“有说他是皇亲国戚的,也有的说这是多尔衮的境外行宫,也有说他们祖宗在山上砍柴火,拾着金银元宝了。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王锡衮在清初随多尔衮入关,因能征善战,屡建战功,清顺治四年,受封于保定腰山。后来,王锡衮利用受封的土地,发展农业、创建庄园、农商兼营,积累了巨额财富。

翻遍史料,仅有一处记载着关王家的发家史。

河北电台新闻中心主任王成树(右前一)、保定台记者张岩(左前一)采访前顺平县文联主席王寅卯(中)。(保定台张志武 摄)

原顺平县文联主席王寅卯:“王锡衮母亲这个人很精明,是有文化的人。她首先在京城建立当铺,她还有一个最明智的选择开的第二个商号就是粮行,专门供应军队粮食。

不管史料记载还是民间传说,看来“经商”是王家积累巨额财富的不二法门。中国有句俗话叫“富不过三代”,而在王家,直到第三代、第四代时仍十分富有:当年王家的钱庄、布庄、当铺遍布定州、保定、天津、北京甚至远到内蒙、新疆。

在王氏后人看来,祖先留给他们最宝贵的不是万贯家财,而是世世代代秉持的重商重义传统以及和善生财的家训。

王氏第12代孙王维强:“一只蝙蝠,一把扇子,你像王氏庄园那门墩上都刻着这个,它看起来像是花,实际上这里头有很深的含义,人出来进去,一看刻的这个(内容),你就领会到做人该怎么做。

王氏庄园精美的石刻。(河北台孙青欣 摄)

一把扇子象征和善、一只蝙蝠寓意福气、一块铜钱代表金钱,将这三个图案刻到一个石墩上,就有了福缘善庆的意思,警示后人积善成福;一匹马上站着一只猴子,寓意是马上封侯,在古代就是激励后人为国效力、获取功名……

王氏庄园导游:“这儿呢是一只金禅,这儿是一只蛐蛐,这是一个金钱豹。金蝉和蛐蛐要发出鸣叫的,再加上金钱豹代表利,有名利双收的意思……

王氏庄园像这样的石雕、木雕、砖雕有300多块,随处可见。它们是王氏庄园精美的艺术品,更是王家人近四百年家风、家训传承的载体。

都说无商不奸,善于做生意的王家人却将仁义、责任和担当放在肩上,融进了血液中。

王维强:“当时还是听我奶奶说的,遇到灾年荒年的,(王家人)拿出一些钱来买些粮食,放粥,救济灾民,度过灾年。

民国初年,王氏后人为了响应孙中山的救国思想,主动办学,让南腰山村甚至周边邻村的孩子都有学上。抗日战争时期,王家人纷纷参加革命,奋勇杀敌。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又投身国家建设事业:王惠贤参加研制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王俊杰曾任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哲民曾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新时代,王氏后人将重商重义赋予了新的内涵。肯吃苦善经营的王宝臣是王氏第11代孙,十多年前他就建起了一个10万吨的水泥厂,成为村里的首富。为了减轻污染,2007年,王宝臣主动拆除了日进斗金的水泥厂,改做养殖合作社。现在合作社年纯收入已达百万元左右,入社的村民年年分红。王宝臣如今也是南腰山村的党支部书记,他说要把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传统发扬光大,带着村里人一起致富。

王宝臣:“为了国家的发展,咱们该舍弃小家保大家,因为我从小听老人们灌输,先人也是这个传统,我把水泥厂报废拆除,就转型琢磨着干些什么,还要带动群众发展共同致富,想到了养殖业这一块,尤其是养驴这一块。

(河北台记者王成树、张增海、孙青欣、张娜、保定台记者张岩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