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记者讲故事——我们的价值观

07.11.2014  12:35

记者节,一个不能放松的节日,一个提示责任使命的节日。身为记者的我们,用文字记录历史,用新闻讴歌时代。在路上,我们以敏锐的洞察力、职业的责任感,记录着别人的故事,担负着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

在这个节日,与读者分享我们的亲历、亲见、亲闻,分享沉积在内心的故事和感悟,并借此表达我们对职业理想的不变追求和不懈坚持。

两位植树老人的故事

为拍摄到贾海霞和贾文其两位老人植树的全景,记者张震趟过冰凉的河,爬上了对面的山坡。

本报首席记者 张震

屈指算来,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已经16年了。有人说“干一行久了就会懈怠”,可是我却感到,这些年来,在摄影采访中我一直充满着活力和激情,不管是深入非典病房拍摄参与救护的白衣天使,还是凌晨闻着刺鼻的臭味采访辛勤的掏粪工人,还是趟着刺骨的河水拍摄大山里两位残疾的植树老人……这些采访虽然付出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可当拍摄的照片通过报纸呈现给读者,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时候,我的心中就会感到无比的喜悦和快乐,也许就是从这一件件感人的事迹中传递出的正能量,鼓舞和激励着我,让我在摄影的道路上一直前行。

两位植树老人的故事

在大山深处的井陉县冶里村,有一对重度残疾的老人,一位双目失明,一位双臂截肢。12年间,他们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依靠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信念和毅力,将村里昔日的荒滩变成了一片树木葱郁、鸟儿嬉戏的树林。

2014年3月初的一天,我与井陉县的一位影友聊天,他谈到几天前在冶里村摄影采风时,见到两位重度残疾的老人在河滩上植树。听到这里,我将信将疑,两位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怎么可能在荒滩种树?但我还是记下了两位老人的电话,决定去实地采访。

3月13日一大早,我赶到了井陉县冶里村双臂截肢的贾文其家,他正用脚将植树的工具递到双目失明的贾海霞手中。工具收拾好,贾海霞一手牵起贾文其空空的袖管,一手拎着工具出了门。从家里到植树的河滩并不近,需要出村子、穿马路、下河滩、走田埂、跨沟渠、趟河道,就是身体健全的人这一趟走下来,也要费不小的劲儿。走在坎坷的道路上,贾文其不时地提醒着贾海霞,防止他摔倒。经过一番周折,两位老人来到河滩边。他们第一个任务就是从大树上砍下多余的枝杈,由于没钱购买树苗,他们就用这些枝杈在河滩进行插枝。贾文其先蹲下来,让贾海霞坐到他的肩上,贾文其再用力站起来,将贾海霞顶了起来。这时贾海霞一手抱着树,一手摸索着寻找多余的枝杈用镰刀砍下。如果一不小心,贾海霞就会从树上摔下来,可是老人拍拍身上的土,接着爬树砍枝……看着两位老人的身影,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他们这种不畏艰辛、身残志坚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砍完枝杈,贾文其就要背着贾海霞趟过沟渠到对面的河滩上植树。虽然已经3月份,但是河水依然冰凉刺骨。贾文其说,每年从农历二月到立冬,他每天都要过好几次河。这时,他已经背起贾海霞下了水,在冰凉的水中慢慢前行,将贾海霞安全送到对面。随后,我也脱下鞋袜,背着摄影器材走入水中。河水刺骨得凉,我咬紧牙关,按照贾文其行走的路线,一步一步向沟渠对岸走去。到了岸边,我的双脚被冻得抽了筋,两位老人赶快过来帮我使劲地揉搓双脚,十多分钟后我的双脚才慢慢恢复了正常。

由于河滩上到处都是石块,插枝是件很费劲的事。贾文其用脚支起铁钎,贾海霞用铁锤用力向下砸,在地上打下大约50厘米深的洞,再将砍下的树枝用力插在里面。看着他们干起活来这样费力,我也忍不住上前帮忙。打洞、插枝,看起来简单的活,可是干起来却很不容易,刚插下5根树枝,我已经是满头大汗。“现在正是植树的好时节,俺们想趁这段时间尽量多插一些枝。”贾海霞一边说,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忙活了一个上午,两位老人已是大汗淋漓。由于行动不方便,他们中午就坐在自己种下的树林间,啃着馒头,喝着清水,听着鸟儿鸣叫,感受着微风从树叶间拂过……他们长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轻松的微笑,我想这些就是对他们多年来辛勤植树的最好回报。

在整篇摄影报道中,需要一张全景照片,经过仔细观察,我将拍摄点选择在了村外大河对面的高坡上。可是河面很宽,村里很少有人趟河过去,如果绕行过去,还要走十几里的山路,但是时间不允许,最终我还是决定趟河过去。两位老人从乡亲家中借来了皮裤,我背上相机,穿上皮裤,拄着独脚架下了河。河底到处是鹅卵石,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对岸走去。走到河中心,水位已经到了我的腹部,这时我将相机举过头顶,心想就是摔倒了,也不能湿了相机。好不容易过了河,我爬上山坡,放眼望去,两位老人种植的1万多棵树已经成林,挺立在青山碧水之间,就像一个个士兵,守护着家乡这片土地……望着眼前的场景,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不停地按动着快门。完成了全景的拍摄,我又趟河原路返回,来到岸边,身上的衣服已经全部被河水打湿,身体被冻得瑟瑟发抖。两位老人也被我的执着和敬业深深地打动,他们说今后还要种下更多的树,绿化美化家乡,回报社会对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3月17日,《你借我双手 我借你双眼》整版摄影报道在《石家庄日报》刊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两位老人的事迹感动了众多读者,许多市民为两位残疾老人捐款捐物,并帮助他们栽植树木。之后,我又先后三次走入冶里村跟踪拍摄,推出了《伙伴》、《爱心汇暖流 同圆绿色梦》两个摄影专版。两位残疾老人所传递出的正能量激励着更多市民投身到植树绿化、美化省会的行动中来。

项目成长的故事

深入现场,记录感动,记者吴温(中)在乡间采访。

本报记者 吴温

一直以为,做新闻,是需要满满的情怀的。这情怀,第一,便是热爱。因为有爱,才能心无旁骛地“跑起来”,抓到最新鲜的那条“”;才能在别人玩乐、休息之时,去思考、去学习,一次次赶稿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才能不管面对怎样的诱惑,而初心不改。

想来,这一生,能把职业与理想完美结合起来,该是幸福的。只是,面对时间的磨砺,究竟有多少热爱可以永久?一年?五年?十年抑或更久呢?

青涩往往伴随着激情,而熟悉却常与倦怠为伍。所以,这情怀,还是满满的责任。去面对每一天崭新的太阳,记录这座城市的每一份新鲜。

入行十年。忘了曾采访过多少人,写过多少篇稿件,但我会在11月8日的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话——是的,我深爱着这忙碌、这纠结。无论前方多少荆棘,就请这样一直幸福地写下去。

项目成长的故事

项目建设之于一座城,恰似活力之源。做财经记者两年多来,它也一直是我报道的重中之重。

偶有闲暇,翻开一沓沓旧报,重读那一段段铅字,愈发觉得,随着时间流逝,自己在用文字记录“项目建设进行时”的同时,一篇篇关于项目的稿件,也见证了自己的“成长”。

这成长中,给了我太多震撼。

由于多种原因,像格力电器、泸州老窖、北斗导航、君乐宝乳业、中博汽车、翰宁电气、安瑞科等很多项目,我至少去过两三次。有的甚至是见证了从最初开工,到主体竣工、投产等各个重要节点。而几乎每次看都有新感觉,便是最大的“感觉”。

还记得今年3月初首次到位于石家庄纺织服装基地的中博汽车项目采访时,这里才刚刚开工,到处是一片繁忙。待8月份再访,已矗立起一个个现代化的生产厂房,完检车间、焊接车间等主体已基本完工,涂装车间正在挖槽,总装车间正在紧锣密鼓地平整土地、做地坪。等到10月底,便已经具备了组装条件,多辆样车组装完毕。120天让一片荒地变成生产车间、11个月完成从签约到正式出样车的飞跃……这样的建设速度,不仅是在我市,即使是在全省也是非常靠前的。

对于项目推进而言,征地、办理手续等往往耗时较久。不过,看一看我市相关项目建设的进度不难发现,新的记录不停地被“刷新”:

在新乐,河北三元工业园项目20天便完成了873亩土地的征地工作;在鹿泉,泸州老窖项目从签约到施工队伍进场,用时仅5个多月,893亩建设用地的征用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当年落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达效,成为它们共同的特征。

这成长中,让我感动良多。

推进速度快,除了全市合力抓项目、上项目的大环境,更离不开那些具体负责的相关部门,以及县、乡(镇)和园区的工作人员。

记得今年6月到位于晋州的清华诚志科技园采访时,陪同采访的晋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月洲讲到入驻企业的产品各项性能、项目最新进展,以及产品所处行业的现状、前景等,可谓头头是道、如数家珍;到车间去,很多工作人员也都热情地和他打着招呼,以至于我一直以为,他便是企业的负责人,差点闹出了笑话。

在正定木都工业园采访河北超艺门业项目时,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分包该项目的园区项目办主任祁文芝和乡人大主席孙立波,在兜里时常揣着一个笔记本,听到项目负责人讲起遇到的困难,便顺手拿出记录下来,甚至哪条生产线上还需要再招几个工人、新建车间门前什么时候应再栽几棵树这样的事也不落下,细琐却实在。翻之阅之,“保姆式”的服务令人动容。

近年来,全市上下联动,齐抓优化发展环境,项目建设便是最精准的试金石。“我们只要加快建设、保投产达效就好,‘墙外’的事,县里乡里,还有园区就都帮咱解决了。”这也成为采访中,我听到最多的、最朴实却真诚的表达。

成长中,贮满了深深的希望。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抓一批大项目就是抓跨越式发展。”如果有机会到各个县(市)、园区去走一走,转一转,不难发现,很多地方的墙上都写着或挂有这样的标语。其实,这不仅仅是响亮的口号,更是一个城市实现跨越赶超的“杀手锏”。

看看数字便知晓。还以中博汽车项目为例,这个总占地将达3000亩的“大家伙”,仅一期建设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74亿元,利税合计23.2亿元。274亿元是什么概念?要知道,1-9月份,我市有的县(市)整个县(市)的生产总值才100多亿元。

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大项目、好项目眼下已经越来越多。从大体量的格力产业园、泸州老窖、国际贸易城、石炼化,到央企的南车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基地、中农博远、中钢研废旧轮胎处理项目,再到国内外名企可口可乐、红星美凯龙、康师傅饮品、稻香村,以及“一招鲜”的光谷科技园、新宇宙电动车、翰宁电气等,在结构、投资额度、市场前景等方面再获新突破,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更强劲的引擎,为绿色崛起再添新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全市在上项目方面的比拼氛围业已形成,并日益浓烈。

仅从一个记录者的角度来说,就比如,跑项目建设跑久了,一些县市(区)的项目或园区负责人便会主动联系我,希望能为他们做做宣传报道;一些地方的主要领导同志,还会直接在已见报的其他县市的项目建设稿件上做批示,主动“对标”,要求学习其中写到的好做法,促进本地的项目建设进程。

作品便是最好的名片。这样的肯定,在给我充满信心的同时,也更加感到肩头重重的责任。

是的,要永远珍视手中的这支笔,永远珍视读者对于这份职业的信任。就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说的“敬业”,或许,便该是如此吧。

最美职工的故事

 

深入聊天,找到点燃激情的好故事,记者戴丽丽(左)正在采访“全国最美职工”齐名。

本报记者 戴丽丽

至今我的抽屉里仍保留着初入报社两个月所写的一篇见习体会文章。文章里罗列了要成为一名合格记者的必备因素:大局意识、新闻敏感、注重细节等等。如今迈上新闻道路已经八年,其间,为抚养两个残疾孩子的母亲难过过,为刑满释放人员创业感动过,为一年见不到父母一面的留守儿童心疼过……品味了百态人生,才真正懂得,作为一名新闻人,要守护的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对职业的坚守和敬畏,带着一份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发现问题,去关注新闻中的人,只有这样,在几个八年过后,回首曾经理想旗帜飘扬的年代,才能无憾地说:“我为他们做过一些事情。

最美职工的故事

身患急性白血病,他仅住了两个月的院,便开始边化疗边走进车间……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这是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不可思议的行动背后,总有一股不可思议的强大力量。与“全国最美职工”齐名接触两年,深入了解一个人后,才知道这股强大的力量早已凝聚成五个字烙刻进一名普通职工的头脑里——“守职而不废”。两年间,三篇通讯,一篇纪实文学,作为一名一线记者,在努力向全社会弘扬这种正能量的同时,也总是被这五个字深深地感染着。

11月5日,报告文学《融进血液的梦想》终于在《石家庄日报》刊出,我也长长舒了口气。记得在采访之前,领导们反复叮嘱我要“讲故事”。说实话,作为一名时政记者,当初还是低估了这几个字的分量。但在随后反复的查阅资料、修改稿件过程中,我终于理解了讲好故事对新闻传播,尤其是写好一篇报告文学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说,新闻采写的过程也是在新闻实践中提升新闻理念的过程。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说,新闻学的根基和核心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和学问。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也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齐名是个身上有故事的人。第一次听到齐名的名字,是参加市总工会组织的2012年度全市职工技术创新工作总结大会,市领导在讲话中专门用一段话介绍齐名的事迹。一百多字的理性陈述中,我捕捉到了这样的信息:身患白血病、边化疗边工作,身边洋技工扎堆,创新140多项并获三项国家专利。一名一线职工用生命诠释一种精神,这里肯定有令人血脉沸腾的感人故事。2013年1月中旬,我来到位于高新区的华北制药金坦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对齐名进行采访,当时他正在对一个进口消毒锅的控制系统进行改进。采访中我发现齐名是个不会讲故事的人,满身的故事讲不出来,往往是问一句答一句,还经常用专业术语把我绕得云里雾里。此后,我几次采访齐名,但每次要从他口中挖出细节都是件很困难的事。

两个多月前,我接到任务,写一篇齐名的报告文学。长达几千字的报告文学,需要视觉化效果、需要矛盾冲突、需要贯穿全文的线索、需要背景资料,更重要的是要在新闻真实的基础上。真是应了那句话:报告文学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之前,我没有写过报告文学,那就到网上或去图书馆查资料;采访对象不善表达,那我就多下功夫。我记不清有几次乘公交车到高新区的企业采访齐名。印象最深的那一次,天下着雨,我对齐名进行了整整一天的采访,更确切地说是谈心。我使出浑身解数,让他还原场景、回忆细节,那天,我的收获颇丰:边化疗边工作的危险经历;跟德国工程师的较量;与妻子的相濡以沫、儿时对电的痴迷……所有的细节让我兴奋,也让我感动。最后,齐名也说这样的采访形式好,他说他从来没跟别人这样深入地聊过天。

对我来说,下一个环节就是把故事“”出来。讲一则有关敬业的故事,如何下笔才不会离题万里?我反复构思,迟迟不敢动笔,有时电脑开了一天,却未写一字。经过与部主任反复沟通,确定了“劳动者的梦想”这一主题,梳理出以齐名追梦为主线伴随着高新企业成长、夫妻共同应对灾难这样几条线索。最终,经过反复修改,稿件终于完成。

稿件成形的过程也是一名一线记者在锻炼中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当然少不了齐名身上的精神对我的激励。“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出自黄石公《素书》,这句话的意思是:恪守本职工作,而不稍加改变或轻易放弃;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第一次接触到“守职而不废”这五个字,是在齐名珍藏的一个笔记本里。今年“五一”前,作为全国“十大最美职工”,齐名到北京接受表彰时,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为他颁奖并题下这几个字。事实上,多年来齐名一直在用行动践行着这五个字:身患急性白血病,仅住了两个月的医院,便开始边化疗边走进车间。齐名的故事让我体会到“爱岗敬业”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里面包含着一份因为热爱而执着的信念,一份因为价值实现而满足的幸福感,还有一个向着更高方向的追梦故事。

因为负责工会系统报道任务,我经常接触到我市的各级劳模:30年坚持义务理发的纺织工人、全国劳动模范吴淑珍,两个大包里一个装满各种奖章,一个装满各种理发工具;平凡岗位上坚持技术创新的纺织女工、全国劳动模范杨普,机下打结,就像她说话一样干脆利索;以创新为老牌国企转型注入活力的南车许秀峰创兴工作室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许秀峰,背井离乡来到石家庄,满口东北口音里满是对家乡的眷恋,却也不改为南车石家庄公司拿下一个个“第一单”的坚持;冀中装备石煤机公司铆工“大拿”、省劳动模范刘泡林,车间里给年轻人讲技术,讲到关键时总爱变魔术似的从工装兜里拿出一截粉笔,在石灰地面上画起设计图……

一个个普通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演绎着爱岗敬业的故事,如何讲好这些劳动者的故事,把他们身上的正能量更好地传递出来,这是职业赋予新闻记者的神圣使命,正是这份沉甸甸的使命感时刻催促着我在新闻的路上,加快脚步,快些,再快些。

第15个“记者节”特别报道“我们的价值观

我们是普通人,但是因为“新闻记者”这个职业,肩头便比普通人多了一份责任。他们是普通人,但是因为某件事、某个缘由,成为我们笔下的主人公。因为这份职业,我们与这些普通人有了交集,他们传递着良知、正义和责任,同时也净化着我们的灵魂。华丽的词藻只能修饰文字,但这些普通人却在修饰着你、我、他的人格。

国粹坚守者的故事

 

采访京剧大师裴艳玲后,记者王欣与大师合影。

本报记者 王欣

这些年一路走来,我的同事们和我一起,肩负着理想、使命与方向,有挑灯夜战,有风雨兼程,也有荣辱与共。为了一句话、一个标题、一个版面,反复琢磨、推敲,追求完美、不厌其烦。采访本上密匝的笔迹,稿件里五颜六色的修改痕迹,记录着我们的青春与汗水,也记录着我们为了新闻理想的一份坚守。

国粹坚守者的故事

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一颗种子,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 ——三毛《梦田

美女总是让人印象深刻。今年4月,我在省会一个幽静的茶馆见到了叶菲,她是一个狂热的汉服爱好者,人长得古典,说话轻声细语。因为认识了现在的爱人,她才从南方来到了北方。古琴、汉服在她的生活中,就像我们吃饭、睡觉一样平常,这种生活状态在“快餐”社会是很难想象的,但她从来没有流露出对这份坚守的怀疑,甚至,她想都没有想过要放弃。

我们常常惊讶于少数民族服饰的精美,其实汉民族的服装、饰品一样美不可言,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汉服的精美与内涵,找回华夏民族丢失的一件衣服。”叶菲说,衣、食、住、行,“”排在了第一位,在传统文化中,传统服饰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虽然我们没什么钱,但对汉服从来都很慷慨,哪怕少吃点、生活艰苦点,只要能推广汉服、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服就够了。

茶艺师刘微也是一位热衷于传统文化的美女。为了从根源上了解茶,她曾经冒雨去山上采茶,遇到塌方险些“香消玉殒”,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在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茶楼。她说,做人也要和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甜的茶汤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不计较得失。“世界很复杂,但要保持自己内心的和谐与安宁。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烦恼和纠结也许会少很多。

对于叶菲、刘微来说,她们把一粒种子种到了自己的那亩田中,不离不弃、日夜守护,总能开出灿烂的花朵。对于我,那粒种子就是作为记者的梦想与坚持,不患得患失,不斤斤计较,才能收获内心的成长。

为一句无声的诺言,默默地跟着你这么多年,当你累了倦了或是寂寞难言,总是全心全意地出现在你面前。

——毛阿敏《诺言

通过采访那些坚守国粹艺术的人,我深深地体会到,经典永远不会尘封,尘封的一定是我们的双眼。从表面上看,传统艺术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但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精神的滋养。拿京剧来说,喜欢她的人痴迷不已,不喜欢的避之不及。其实,只要你踏踏实实坐在剧场听一回京剧,一定会爱上她。采访中,不只一个人告诉我,能和传统艺术相伴是件非常幸福的事儿,不管是书画、戏曲、民族乐器还是国学,他们就这么坚守着,也期待着她的复兴。

做记者也是一样,其实我们远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风光,不仅工作压力大,每天还要面临稿件被“”、被“”,而且不管在哪儿、正在干什么,一个电话就又奔赴采访的路上。一线记者每天不停地码着字儿,夜班编辑扭转人体生物钟变成“夜猫子”,“新闻大厦”就这样日夜接力地建造起来。也许毛阿敏的那首《诺言》最能表达我们的状态:即使是累了、倦了或是寂寞难言,但面对新闻,总能全心全意地出现。

曾经采访过一个中阮演奏员张崇智,80后男青年,从小就喜欢弹琵琶,后来才学的中阮。他讲练琴的辛苦,有时候一天七八个小时都不动地方,累到虚脱也心甘情愿,原因很简单——“谁让我喜欢呢”。还有书法老师郭东兵,虽然教的不是主课,但严谨勤恳,让学生们在笔墨之间领略汉字之美是他毕生的心愿,“干一行爱一行”是他的格言。这两句话对任何职业的任何人都适用。

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五月天《倔强

做好一项工作就好比走一段很长的路,如果半路放弃了,必然会错过很多美丽的风景。采访中,我见到了很多“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人,不向困难投降,是他们的共同点。

中山古城遗址管理所所长黄军虎,守护这座古城已有21年,做过义务导游也抓住过盗墓贼,还带着老婆孩子把家安到了单位。而且,有18年的时间,他们做饭要到3里地之外的村庄挑水。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地坚持着,他终于盼来了《中山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的出台。

国学传播者赫欣,从一名幼儿园园长成为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的组织者和主讲人,从一开始的不被人理解到如今她的幼儿园成为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杂志的理论调研点,这段路同样不平凡,也同样用坚守换来了沉甸甸的果实。

做记者这一行,有人来也有人走,难得的是一份坚守。那些被采访人教给我的,是在做一件工作5年、10年甚至20年后,可以做到心头那份最初的梦想依然清晰,那么就接着坚守吧。

母爱的故事

本报记者李莉雅

记者李莉雅(右)正在桥西区南郭村采访。

记者是什么?这是8年前我成为一名新闻记者时对自己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时光荏苒,“新闻菜鸟”转眼间成了“老记者”,对于记者我也有了自己的定义:用清澈的眼睛看清事实,用严谨、负责的态度辨别真假,用善良、温暖的心传播正能量。

母爱的故事

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翻开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句话。正是这句看似稀松寻常的话,却成为我从事新闻工作八年多的心得。

2013年4月,偶然间得到了一个线索:石家庄一位画漫画的大男孩孙宇,将自己和母亲的故事画成了漫画绘本,并以《来一斤母爱》为名出版发行。母爱如何用重量来衡量?我买来这本漫画书,认真地翻看了一遍。160页的漫画集,故事情节犹如一段无声的电影,配上简单的旁白,缓缓地向我们叙述沉重的、无法提及的母爱,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被触动了。

一个温暖的午后,在孙宇父亲的画室里,4个多小时的深入采访,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细节被捕捉挖掘出来:小时候,倔强叛逆的儿子和妈妈吵架后,总是躲在妈妈找不到的地方,故意让她担心、着急;妈妈得了绝症,却告诉儿子“只是动了一个小手术”,用“美丽的谎言”让儿子安心读书;爸爸借来2万元治疗费,妈妈却拿出来给儿子作为集训的费用;最后一次见妈妈时,儿子给母亲留下了一封信,信中写的都是他瞒着妈妈偷偷干的“坏事”……

这些细节,每一个都令人感动。第二天,《孙宇:来一斤母爱》见报,这篇和着泪水、沾着汗水的报道,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矫揉造作的情感表达,却感动了无数读者,不少人是流着泪看完的。

这个盲人也太厉害了吧,竟然用眼睛测鸡蛋的温度,不知道是真是假?”今年8月的一天,午饭饭桌上,朋友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朋友正用手机浏览灵寿县贴吧,她对里面的一条贴子提出了疑问。我抢过手机看了起来:“灵寿县北洼乡西孙楼村的梁瑞国是一位盲人,他心灵手巧,靠着几只山鸡走上创业致富之路,他自创了独特的方法,用眼睛量山鸡蛋的温度,控制孵化温度……

第二天,我来到了西孙楼村。一手摸着水槽,一手往里面注水,竟然一滴水都没有洒出来。初次见面,梁瑞国就让我感叹,看来他能用眼睛测量温度也不是没有可能。

听梁瑞国讲述创业过程,其中布满了艰辛,可他却总是乐观面对:一批批种蛋“胎死腹中”,他没有气馁,而是愈挫愈勇,最后终于成功孵出两只小山鸡;眼睛看不到,无法准确控制孵化温度,他就将38°C的鸡蛋放在眼皮上,努力记住了这个温度;喂水、喂食不好掌握量,手指就成了他的测量器,到了冬天,十个指头上都是冻伤……

5个小时的交谈,我很感动。为了能有更直观的感受,我闭上眼睛,试着测量鸡蛋温度,试着喂食、喂水,结果可想而知,“鸡飞狗跳”算是最委婉的评价了,因为我甚至连走路都会“碰壁”。对于看不见的梁瑞国来说,创业饱含了汗水和泪水。

奔波在采访第一线,我接触到很多富有正能量的人物,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从他们身上我都能感觉到石家庄是一个充满善行义举和文明新风的城市。八年的记者生涯,我一边流泪,一边采访;一边采访,一边受教育。我庆幸身为新闻人,总有机会触摸人性中最美、最真、最柔软之处。

身患尿毒症,却拿起画笔与病魔抗击,写下生命日记的平山女孩邢乔梅,让我懂得了生命的可贵,更懂得了勇气的力量;用爱和付出照顾留守儿童、孤困儿童的校长梁庆梅,让我学会了关爱他人,更学会了坚守自己的责任;患有先天性听力障碍的王萌,自强不息,用羽毛球走出无声世界,获得了听障奥运会羽毛球双打冠军,她让我学会了面对困难不放弃;特教老师张晓萌,用音乐滋润30名盲童的心灵,让他们拥有童年的快乐,她让我懂得了大爱的力量……

我们要扎根基层,汲取灵感,让新闻报道有传播力,有穿透力,有感染力。铁凝说,文学应该具有照亮心灵的能力。新闻报道也同样能照亮心灵,因为它能体现正能量,弘扬正能量,传播正能量。

 

好人们的故事

本报记者 赵元君

记者赵元君(左)在井陉采访乡村医生。

我采访过很多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人由衷地感动,因此每一次采访都能带给我不同的心灵震撼。触摸这份感动时,灵魂深处的共鸣会使我不由自主地向其靠拢,久而久之,自己便也蜕变了。

好人们的故事

2013年元旦前夕,山东小伙小张找到了我。他在电话里绝望地说,自己的妻子在石家庄陷入了传销窝点,整个人就像着了魔,天天以死相逼让家人拿钱。他想劝回妻子,但又不知该怎么做,所以希望记者能够帮他。两天后,我见到了小张,同行的还有一位中年男子老杨,小张说这是他的老板,专程过来帮他。我听了很诧异:“非亲非故的,为什么要冒这个险呢?

传销窝点在一栋居民楼中,虽然我们说是小张妻子介绍来的,但对方还是非常谨慎,不但全方位盯梢,而且三番五次地询问。从未有过类似经历的我非常紧张,生怕露出破绽,但老杨却应对自如,也多亏了他的发挥,我们才能全身而退。出来后我问他:“你表现的这么老练,不害怕吗?”他说:“其实我怕得很,衣服都湿了,但看到好好的一个人变成那样子,我就特别愤怒,想着一定得把人救出来!

老杨临走时在车站对小张说:“先把活停了,过两天再来,咱一定把人带回去!”当时我忍不住偷偷问他:“什么原因让你做到这个地步?”他告诉我,小张为了妻子掏空了家底,实在没办法只能找他借钱,他觉得自己要是不管,这一家子就毁了。不久后,两人再次来石,成功带走了小张的妻子。我尊重他们的要求,没有把他们的事情写成稿件见报,但老杨的所为却让我感触尤深,他是个普通人,但身上却闪耀着“大义”的光辉。

2013年2月,藁城农民韩同辰深夜驾车将一名聋哑男子撞成重伤,事发后他不但第一时间将伤者送到医院,彻夜守候,而且还主动联系媒体帮助找寻伤者的家人。我在医院见到韩同辰的时候,他已经在病床前守候了好几个昼夜。了解事情经过后,我被震撼了:事发在深夜漆黑的小路上,无人看见,也没有监控,他要逃逸,恐怕根本无人知晓,但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警救助伤者。面对众多媒体,他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就算倾家荡产我也会承担责任,如果找不到他的家人,我就养他一辈子。”他家境贫困,很清楚自己的选择可能会让自己背上沉重的负担,但是他却没有犹豫,他知道这是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3天后,家属闻讯赶到医院,没有针锋相对的苛责,有的只是谅解:“你也不是故意的,我们不怪你。”韩同辰的敢于担当,让自己得到了救赎。

这篇稿件刊发后,引发了社会上强烈反响,韩同辰被人们称作“最大义肇事司机”。但他对这些却没有放在心上,每次接受采访时总是重复那句话:“我对不起人家,我会负责到底。”这位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朴实得让人惊讶,他认为自己做错了事就该承担后果,“责任”二字在他心里重如山岳。

胡玉兰是一名物业公司的保洁员,2014年8月15日,她在楼道打扫卫生时捡到了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的是成捆的现金,足有30万元。面对这笔自己前所未见的巨款,她毫不犹豫地上交并报警寻找失主。作为全市首家赶到的媒体,我第一个采访了胡玉兰。交流中,她最担心的竟然是怕接受采访会耽误下午的工作,直到我们替她向单位说明了情况,她才放下心来。关于胡玉兰拾金不昧的报道持续了一个星期,授予她的各种荣誉也接踵而来,但她却一直很低调:“就这么一件事,你们这几天为什么都来采访啊?”因为她始终觉得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完全没必要这么大张旗鼓。

可事实上,胡玉兰的家境并不好。前两年丈夫和父亲相继去世,为了照顾婆婆和两个女儿,她不得不起早贪黑地出去工作,甚至因此累出了病,两个女儿也因为家里没有钱交学费而放弃了念高中。即使这样,在面对巨款的时候,胡玉兰也没有犹豫,就连有关部门给她的奖励,最后她也捐给了地震灾区。她说:“我困难,但灾区人民比我更难,这钱给他们比给我有用!”“良心值万金”这句话,在这位朴实的妇女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是再普通不过的人,但他们却酝酿出了最深沉的感动。24年来月月捐献退休金的老人苏福林,志愿捐献眼角膜的重症肌无力女孩赵苗,救助过7名溺水者的农民张德云……这些人不图名和利,凭借的只是本性的质朴和一颗善良的心。

我时常心怀感激,因为我选择了记者这份特殊的职业,我才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倾听各类人的故事,去品味不同的人生和感动。我知道,未来,我还将继续被一个个人物和故事所感动。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