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细”账算出了安全管理薄弱点

30.08.2015  17:33

   《河北安全生产》记者 刘晓    通讯员 梁学文
  河北九天医药化工有限公司会议室内,该公司负责人正在向省安委办赴石家庄执法检查组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当他介绍到公司使用生产原料为氰化钠时,检查打断了他的介绍,对剧毒物品氰化钠的运输过程细细询问起来。
  “我们主要使用液体氰化钠,从6公里外的主生产厂区用槽罐车运输到我厂,每天也就10来车,没有什么问题。”该公司负责人,信心满满,不以为然。
  “我们对危险物品运输车辆管理很严,不会出什么问题。”在场的县交通局领导也很自信。
  “真的不会出问题吗?咱们算一笔账吧!”督导组轻轻地说。
  一天10车,一车按30吨计算,按年生产300天计算,那么一年就有3000辆槽罐车运输9万吨液态氰化钠往返于这6公里的道路上,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3000部槽罐车,在主厂区装车,到九天医药卸车,装卸点的操作看似简单,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简单的危险操作岗位,谁又能够保证简单的操作不出差错?这样的剧毒危险品,一个疏忽,一个误操作,一个违章,就可能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而企业对这6公里,3000辆车,9万吨的涉毒危险物品的奔波,有无针对性的专项安全制度予以管控?对于装卸点,除了正常的安全制度和装卸的安全操作规程外,在制度和规程的执行上是否有针对性的约束手段,是不是应该引起特别的关注?是不是应该强化对这些危险点位隐患的排查更加强化一些?包括夏季高温高湿时段槽罐车的装卸是否应该有专项制度加以管控等等?
  当检查组抛出这些问题时,企业无言以对。
  检查组的一笔细账,算得企业和县交通部门的同志目瞪口呆,他们称从来没有这样想过,也从来没有这样算过,原以为自身的管理已经很严格了,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这笔细账算得他们出了冷汗。
  这笔细账算出了企业存在的薄弱环节,检查组要求企业,一定要认真研究,把可能发生的问题,可能出现的隐患,预先分析、预先摸排、预先管控;以后在安全生产的管理上要确确实实转变思维方式,不能等隐患产生了、隐患发现了、隐患发生事故了再进行管控;要把有可能出现的隐患和问题,预研预判,让隐患和问题没有产生和滋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