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经济形势研判:结构性下行压力下的周期性反弹

27.04.2017  09:12

  GDP及多项数据向好,表明经济形势回升势头确立。但这个回升依然依赖的是传统动力,新增长点和动能担纲仍需时日。我们暂定性其是长期结构性下行压力下的短期周期性反弹,反弹对下行形成了对冲,L得到进一步巩固。这个局面是令人鼓舞的,极大地增强了十八大新政路线的信心,也为下一步政策纠错和体制改革留下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  一季度GDP增速及一系列数据指标集体向好,包括先行指标,L型基本上稳住了,经济回升势头确立。

  我国一季度GDP增长率6.9%,比去年四季度翘尾的6.8%又多了0.1个百分点,更进一步确定了向好态势。这个数据是可信的,统计局并没有帮忙。有专家通过夜间照明度密集度,修正克强指数的三大变量权重,证明中国GDP其实反而是被统计局低估了。

  (1)一些实物量指标和先导指标次第回升,资源配置出现良性变化,经济质量和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0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0.8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约1.4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3月份国家铁路货物发送量达到2.54亿吨,同比大增16.3%;3月份制造业PMI为51.8%,连续六个月保持在51%以上。

  煤电油运等传统行业;铁船车运输、汽车空调、高端白酒等大件商品;挖掘机、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搅拌车等工程机械,这些衡量中国经济的先行指标景气度提高。

  一季度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万亿元,同比增长19.2%,累计实现利润3120亿元,同比增长23.2%,双创近年来同期最佳业绩。煤电油运等先行行业的好转。

  (2)“三驾马车”投资、进出口、消费一季度集体发力

  今年前两个月,基建投资从去年全年的15.7%跃升至21.3%。一季度国家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13大类重大工程包悉数发力。

  2016年,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约为61%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6521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2%。2017年1-2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497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6.7%,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3.5个百分点,恢复态势明显。

  2017年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达6.2万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出口3.33万亿元,增长14.8%;进口2.87万亿元,增长31.1%。4月初“习特会”,中美两国达成了100天行动计划,有望暂时消弭中美发生贸易战的忧患。

  一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7.2%,房地产、汽车等享受型服务消费增速明显较快,占比继续提高。

  (3)各项政策对稳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释放活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区域发展战略有效推进,“一带一路”朋友圈迅速扩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火如荼;积极财政政策措施鼓励基建投资,减税降费以及行政审批权利下放和简化等等,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保就业、稳增长。

  在MPA考核和窗口指导,及金融监管加力,金融圈空转的资金有望重新进入实体经济,去杠杆、资金脱虚向实的趋势逐渐显现。

  *  当前经济的回升依然依赖传统的动力,劳动力不足短期难以恢复,新增长点和增长动能培育成大气候还需要时日,长期经济下行压力仍在

  (1)房地产、基建大幅增加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力

  上游行业利润增长甚至挤压了中下游行业的利润改善,这是一季度CPI与PPI呈现巨大裂口的原因。

  大宗商品、能源价格上升,传统的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效益好转。这些行业都有很重的产能过剩包袱,在行业景气度短期回升情况下,去产能任务更艰巨。

  政府对购房以及抵押贷款的限制愈来愈严厉,2017年房地产市场预期降温,会给整体经济增长造成阻力。

  汽车、商品房两大消费热点有所减速,基建投资减速,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调转,房地产泡沫、资产泡沫和债务风险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或从今年三季度起呈稳中趋缓态势。

  (2)劳动力增长的减缓已造成了劳动力短缺问题日趋严峻,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的长期结构性因素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我国15  至64  岁的劳动适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在2010  年达到最高点,并在此后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全面二胎政策放开,并未带动人口出生率的增长。估计不超过2030年,我国的人口很可能开始减少。于此同时,我国还有十分严重的男多女少结构失调、老龄化等问题。当然有争辩说,我国劳动力因素质提高,已从数量红利过度到质量红利,仍然不能缓解大尺度劳动力不足带来的经济增长下行压力。

  技术革命及其产业化需要资本培育,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地,潜在经济增长基本在人口供应增速上加资本贡献的2-3个百分点。我国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溢出部分,改革开放居功至伟。

  需要说明的是,工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目的而非手段,是不可逆的。为提高工资而牺牲增长是合理的,经济增长驱动力应从劳动投入转向提高TFP。

  过去十年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生产率TFP增长大幅放缓,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方向。

  *  经济形势好转树立了信心,为下一步改革和政策创造了时间窗口

  十八大以来,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党中央保持定力,提出了新常态下新的发展理念,实施了供给侧结构改革,区域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管服改革,中央系列操作是英明的、有远见的。我们曾经质疑过的都释然了,比如,打虎拍蝇是否会影响干部作为?主动外交是否会导致资本外流?收入公平是否会带来资本乏力?保护环境是否会不利于增长?近两年外界对中国经济下滑或引发债务危机担忧也大大缓解。

  我国经济仍然有不少不容忽视问题,比如经济内生动力有待增强、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地区经济分化、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等。

  我国经济系统里流动性还是太多,去杠杆任务十分艰巨,金融房地产捆绑的系统性风险犹在。我国总体杠杆率达到250%,杠杆率还在上升。近年陆续出现一些信用债违约,一些基层政府的债在违约,需要高度警惕。

  我国经济增速从10%左右下行到7%左右,如果没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每年1400万城镇新增就业就很难实现。

  形势好转,为我们下一步紧货币、宽财税政策纠偏创造了宝贵的时间窗口。机不再失,时不再来。我国需要抓紧时间去杠杆,央行需要缩表、升息。而把刺激经济增长的任务交给减税费、扩大投资等积极财政政策。

  国企改革、房地产领域的改革、土地改革、金融改革等诸项改革也不能再等了,要抓紧时间推进。

  随着对房地产和金融行业的打压,过去数年“金融空转”的局面有望扭转,对金融虚化玩家的鞭挞意味着中国制造和实体经济的再回归。一些过早出现去工业化现象的现状有望扭转,增长的支撑力也会更加厚实。这也意味着,追逐风口型投机的风气将有望收敛,而进一步向价值投资者回归。真正解决高房价、资本泡沫和债务风险的唯一办法就是推进改革,真正找到支撑经济的长久动能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进一步改革;唯有改革,才能解除土地财政、房地产、金融向虚等等对中国经济的“绑架”。

  新经济增长点和增长动能培育,内生动力提高是更需要着力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正在改写互联网+历史;机器人、自动化机器或无人飞机制造、生化科技等创新型高端制造也逐渐崭露头角并壮大;卫星导航定位、卫星通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时空大数据等,有望成为继高铁、核电外第三个领跑世界行业。这是我国产业政策的用武之地!

  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11个自贸区等创新开放经济圈崛起,我国利用空间开发拉动经济发展渐成趋势,城乡一体化代替单纯城市化,并从国内延伸到全球,呈现勃勃生机。“习特会”改善中美关系,消除贸易战可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已有28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确认出席论坛。

  “十九大”将召开,各地各领域都在加码,未来经济形势看好。(朱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