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赏辽河源头山水 探契丹辽国兴亡,就在这村!

26.06.2015  12:45

这里是我国七大水系之一辽河的发源地,景色宜人,拥有尚未向世人展现的自然魅力;这里是我国契丹祖源,辉煌一时的大辽国从这里崛起之后,整个民族却神秘消失,至今历史学界仍在苦苦探寻契丹后裔的足迹?

辽河源头马盂山王爷马场。平泉电台供图

在平泉县大窝铺村,村民会自豪的说,辽河就发源于此。大窝铺村离平泉县城65公里,整个村庄坐落在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

记者冒雨走进辽河源头第一村,在细雨蒙蒙中,沿途松桦参天、满目苍翠,小溪林间流水匆匆。漫步山腰草原,牛羊在蒙蒙细雨中散落其间。在辽河公园主峰马盂山凉亭里,几位当地村民正在开怀畅饮,见到记者,马上豪爽相邀。

村民:“来坐着和我喝点吧。

记者:“真豪爽啊。

村民:“没座蹲着吧,你必须干了才能走啊。

到达大窝铺村,党支部书记霍永生一见记者,急匆匆的拿出刚从县民宗局取回的“契丹民俗文化旅游村”设计图纸,一边在图纸上比划,一边兴奋的说,村里要从建筑、服饰、生活习性充实契丹文化元素,打造契丹民俗风情。

霍永生:“我今天刚拿回来的图纸,设计的效果图,要打造这种契丹风格,马上就开始了我已经把表都领回来了。

辽河源头。牛作交 摄

辽河源头第一村为什么要围绕“契丹文化”发展旅游呢?在平泉县博物馆,馆员王倩说,大窝铺村有着深厚的契丹文化底蕴。辽河源头第一村所在马盂山,正是契丹族的发源地,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丹族“青牛白马”传说,就是从这里流传出去的。

王倩:“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神人骑着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下,一仙女驾青牛沿潢河而下,相遇于木叶山,相亲相爱结为夫妻,生了八个儿子,这就是契丹的古八部。

一个非凡人物,带动了整个契丹民族的崛起。他就是有草原雄鹰之称的耶律阿保机,他在公元907年,统一了契丹八部称汗,947年定国号为“”。耶律阿保机先后征服了吐谷浑、党项、渤海国,首次统一了我国北方广袤的地区,管辖着42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管理着900多万的人口。

(录音资料)“极盛时期,东濒太平洋,北至外兴安岭,西越阿尔泰山,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沟,与辽国相邻的周边王朝或者向辽朝进贡,或者称藩受封,属国多达60多个。

驰骋北方草原的契丹游牧民族,建立大辽帝国200多年之后,因统治者的贪婪、残暴,走上了灭亡之路。公元1114年,藩属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并与北宋签订了历史上有名的“海上之盟”。

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刘浦江:“海上之盟的主要内容是,双方共同灭亡辽朝,女真把燕云十六州归还给宋朝,而宋朝把过去每年给辽朝的岁币转交给金朝。

辽河源头。周文宣 摄

在金、宋的夹击下,1125年,大辽帝国最后一位皇帝天祚帝被俘,历时209年大辽国灭亡了。遗憾的是,契丹民族竟然也销声匿迹了。 一个民族随着国家灭亡而消失,在我国历史上很少见。今天在中华民族56个大家庭中,没有契丹族,盛极一时的契丹人去了哪里了呢?

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刘浦江认为,由于辽国对女真族进行了异常残暴的统治,在辽国行将灭亡之际,一些契丹人担心遭到报复就从今天的赤峰一带逃到了呼伦贝尔地区,隐姓埋名生活下去,成了达斡尔人的祖先。

刘浦江:“另外再有一支,在金朝时期他们融入到女真民族里面,后来迁入中原汉化了,所以实际上从血缘上来说,早已经没有契丹人了。

契丹后裔作为一个民族不再存在,但契丹民族的痕迹在大窝铺村却真真切切的存在着。 在大窝铺村不远的卧虎坡下,大辽国陈国公南院枢密副使窦景庸的墓完好的保存着,成群的石羊石虎在墓地里向人们展示着辽代精湛的石刻艺术。逼迫北宋签订“澶渊之盟”、民间传说杨家将一直抗击的萧太后,她的家族墓葬群也在这里。平泉县文联主席王翠琴说,从萧太后的弟妹、大女儿的墓葬中,史学家发现了契丹族特有的嫁娶风俗。

契丹古墓群“石羊石虎”。周文宣 摄

王翠琴:“‘舅生婚’就是外甥女嫁给舅舅,这是辽代一个非常特殊的风俗,比如萧太后的大女儿大长公主,她所嫁的丈夫就是萧太后的弟弟,也就是大长公主的舅舅。”

千古中国,万种民性”。现在,大窝铺村,或多或少留存着契丹民族的一些特有习俗。不管认识不认识,一见外地客人就邀你开怀畅饮的村民,让我们感受到曾经游牧民族的豪爽,在村民李树香家,那一锅粥的熬制也能感受到草原饮食的粗犷。

李树香:“晚上就咱我们这喝粥吧,看我们大锅熬得就是这个大棒子。

记者:“这是什么?

李树香:“我们叫棒米粥,差不多整个玉米粒,我是三点煮上的,锅里面放一块大柴火,我们六七点钟才吃饭呢,那会才是最好的,这会还没烂呢。

记者:“祖祖辈辈都这么吃吗?

李树香:“恩,对啊。

河北电台记者牛作交(图中)采访大窝铺村村民。周文宣 摄

辽河源头第一村鲜为人知的自然美景,已经消失了的契丹民族无从考证的风情,两者交汇,让大窝铺村的魅力别具风格,也让在外地工作、漂泊的村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眷恋。珍宝岛边防团原团长杨景峰,在部队转业时选择了回乡,办起了农家院、建了自己的民俗博物馆。

辽河源头风景。周文宣 摄

杨景峰:“老家就是这的,还是热爱这,回来之后搞点这个,有的到我这来不是为了吃饭,是来看这些东西,尽量是往契丹这面宣传吧。

(河北电台记者王广文、王智博、葛威、牛作交、周文宣,承德台冯华,平泉台黄雪东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