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峪——现代农业新模式】让土地长出金子来
靠高站位规划、高水平建设、高科技保驾,平山县葫芦峪在巍巍太行走出了一条农业现代化的道路。7年来,园区通过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市场化发展,使5万亩荒山秃岭正在变成一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了向荒山要果,向荒山要粮,向荒山要绿。葫芦峪模式也已经成为“为太行山系上一条金腰带”的可复制模式。
驱车行进在平山县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顺着蜿蜒的山路,起伏连绵的山丘间,是层层被绿色覆盖的梯田,还有一个个错落有致的塘坝。今年61岁的下峪村村民焦栓璐正在自己家承包的核桃地里劳作,他说,过去这里的荒山荒坡曾经是祖祖辈辈眼里挥之不去的梦魇,而现在遍地是宝、满眼是绿的景象是他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
焦栓璐:“葫芦峪过去是个穷村,过去自称为穷到底大队,永远翻不了身。从成立公司开发以后,意料不到现在发展到这个程度。”
焦栓璐所说的公司,就是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涛是下峪村村民,2007年在外经商多年的他看到了山区发展的前景,毅然返乡,通过入股、租赁、置换等方式,公司将零散的荒山荒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取得了东王坡乡5万亩荒山荒坡的使用权。目前,园区已完成投资2. 5亿元,造地1.3万亩,栽植薄皮核桃48万株,一个高标准的核桃种植基地已经成型,预计今年的核桃产量能达到30万斤。看着万亩荒山开辟的梯田里核桃树的长势,刘海涛喜上眉梢。
刘海涛:“现在手里有5000亩,每一亩就是达到200斤左右,也就收入4000块钱。”
为了避免开发的盲目性,刘海涛聘请了中国农业大学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葫芦峪发展的五年规划和十年规划。近期的五年规划目标就是到2015年,发展优质薄皮核桃100万株,建设加工能力3万吨的核桃加工厂,再加上苗木花卉、设施蔬菜、养殖等多产业发展,年产值可达3.8亿元。
刘海涛:“造出高标准土地来,种出值钱的东西来,在市场上换回钱来、换回资本来,这样公司才可持续发展。”
高水平规划、高标准设计,让葫芦峪这片荒山荒坡披上了绿,结出了果,长出了金,当地的农民也跟着富裕起来。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既可以把荒山荒坡租给公司;每年收取租金,也可以用荒山荒坡入股,按比例分红;如果愿意的话,还能到公司打工赚取工资。下峪村种田大户刘明芳就把200亩荒山入了股,家里几口人也在公司打工,他笑着说,算上分红和工资,想不富都难。
刘明芳:“我们全家一年收入将近30来万了。去年买了车,我们现在实际上过上了神仙般的生活了。再等这么几年在这个基础上肯定再翻一番,生活还得更上一层楼。”
规模化开发改变了当地群众守着大山没饭吃的局面,去年,当地的人均收入达到了6000元,较过去翻了一番,仅下峪村一个村,去年就买了近20台小轿车。副总经理李奎英告诉记者,企业最大限度地向土地要效益,确保了自身的良性发展。目前公司正在谋划核桃的深加工、树下养殖、观光采摘、乡村休闲度假等一系列项目,到时企业的综合效益还将大幅提高。
李奎英:“一亩地最起码应该有1万块钱的收入,能带动老百姓的经济效益再能提升一下。”(河北电台记者屈冠华、樊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