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黑痘病的危害及防治

23.10.2015  19:30

    葡萄黑痘病又名疮痂病、鸟眼病。俗称蛤蟆眼、火龙、黑斑等,是葡萄上主要的病害之一。
    1.危害症状主要为害葡萄的绿色幼嫩部分,如果实、果梗、叶片、叶柄、新梢和卷须等。从萌芽到生长后期均可发生,以夏季为害较重。
    叶片:开始出现针头大红褐色至黑褐色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后病斑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稍凹陷,边缘暗褐色或紫色,直径1-4mm.干燥时病斑自中央破裂穿孔,但病斑周缘仍保持紫褐色的晕圈。
新梢、枝蔓、叶柄、花轴、穗轴、果梗等处发病,初呈褐色不规则小短条斑,后变为灰黑色,边缘深褐或紫色,中部凹陷龟裂,严重时嫩梢停止生长或死亡。
      果实:绿果被害,初为圆形深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可达2-5毫米,中央凹陷,呈灰白色,外部仍为深褐色,而周缘紫褐色似“鸟眼”状。多个病斑可连接成大斑,后期病斑硬化或龟裂。病果小而酸,失去食用价值。染病较晚的果粒,仍能长大,病斑凹陷不明显,但果味较酸。病斑限于果皮,不深入果肉。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乳白色的粘质物。
      2.发病规律葡萄黑痘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病菌产生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4-26℃,菌丝生长温度10-40℃,最适30℃。
    病菌主要以菌丝在病叶、病果、病蔓及植株上和叶痕等处越冬。第二年春季形成分生孢子盘,释放出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葡萄生长期进行多次再侵染。葡萄黑痘病菌喜高温高湿,夏季高温、多雨发病重。葡萄园低湿、排水不良、通风通光差有利于发病。
    3. 防治措施3.1 园艺防治:结合秋冬清园工作,仔细修剪病枝,清除老树皮,摘除僵果,清扫落叶落果。搞好果园卫生,修剪、清除病叶、病果及病蔓等。根据栽植目的,选择抗病品种。
    3.2 加强管理:除搞好田间卫生,尽量减少菌源外,应抓紧田间管理的各项措施,尤其是合理的肥水管理。葡萄园定植前及每年采收后,都要开沟施足优质的有机肥料,保持强壮的树势;追肥应使用含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全肥,避免单独、过量施用氮肥,平地或水田改种的葡萄园,要搞好雨后排水,防止果园积水。行间除草、摘梢绑蔓等田间管理工作都要做得勤快及时,使园内有良好的通风透光状况,降低田间温度。
    3.3 药剂防治:冬季清园后,萌发前喷洒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发芽前进行树体消毒,可喷施0.5%五氯酚钠和波美3度石硫合剂混合液,或波美1度的石硫合剂加0.3%-0.5%的五氯酚钠,或lO%硫酸铵。在葡萄生长期,自展叶开始至果实1/3成熟为止,每隔15-20天喷药一次,药剂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者用75%百菌清750倍液。发病时可用 “福星”7500倍液或“腈菌唑”1500倍液来治疗,交替使用2-3次。或发芽后至果实着色前,每隔10-15天喷1次药,4月底5月初进行第一次喷药,开花前和花谢三分之二时第二次喷药最为重要。每年第一次喷药选用1:0.7:240波尔多液,其他喷药可使用50%退菌特800~l000倍液,75%百菌清700倍液,80%敌菌丹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800~l000倍液。
  3.4苗木消毒。葡萄黑痘病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苗木。因此,对苗木、插条要进行严格检查,对有带菌嫌疑的苗木插条,必须进行消毒。消毒可用:3-5%硫酸铜液,或10-15%硫酸铵溶液,或10%硫酸亚铁加1%粗硫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