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为生向阳花跳出时代象征与印记
人物简介
向阳花,藏名“仁青卓玛”,1963年12月24日出生,西藏那曲地区人。西藏自治区歌舞团一级舞蹈编导,西藏文联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西藏电视台邦锦梅朵少儿艺术团艺术顾问。
藏文化不是狭隘和保守的,而是宽容的,藏族人祈祷都是以万物为主,(祈祷)全世界和平为主,众生无灾无难,之后才轮到家人,最后才轮到自己。
艺术家连时代变化都不懂,怎么成为艺术家?通过创作展现时代变迁是艺术家的责任。
向阳花说,她是个孤独的人,如果有下辈子,她愿做一块山上的石头,任何风吹雨淋都能承受。
从西藏那曲孔玛乡跳到中央民族学院,从西藏高远辽阔的牧区跳到欧洲美洲,52岁的藏北牧区女子向阳花一辈子以舞为生,舞蹈引领她走过绚烂繁华,从演员到编导,一转身已近40年。
酒红色的头发,头上那根“证明我还活着”的彩色辫子(藏族习俗),色彩鲜艳的布质耳环,左手腕绕满佛珠,用自己做的那曲酸奶和牛肉招待客人,最爱用“一塌糊涂”来表达“非常、很”的意思,如果不是她自己说她是个孤独的人,你一定觉得,她的活泼开朗是天生的。
在近40年的职业生涯中,向阳花跳过编过的舞蹈获奖无数,但她“不争”的人生哲学更耐人寻味:“我习惯了是我的总是我的,早晚是,我可能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得到,而人家是不用绕圈的,所谓带伞的和没带伞的小孩儿,我是属于没带伞的小孩儿,没什么保护,靠自己。”
师恩
压腿可以跳到国外去
“他第一个说‘舞蹈是这么压腿的’,第二个说‘给你教德语’”,52岁的向阳花现在还念念不忘年少时遇到的那位从外交部来援藏的牛老师,他让她知道了一个道理,“压腿跳舞是可以跳到内地,甚至跳到国外去的。”
在和援藏老师发生交集前,向阳花和做兽医的父亲、放牧的母亲生活在藏北高原那曲地区比如县的广阔牧区。那里平均海拔4500米,向阳花的童年是在雪山环绕的高原丘陵和峡谷之间度过的。
她记得,“奶奶不管是放牛还是挤奶时都背着我,挤奶的声音和奶奶哼唱的古老牧歌给了我音乐的启蒙,黑色的牛毛帐篷是我的生命。”而母亲总向向阳花讲述她两三岁时的趣事———抱着她去看电影,看完电影她便当着亲戚的面手舞足蹈。
小时候的向阳花几乎获得身边所有人的喜爱,一名汉族邻居甚至希望以家里的男孩换她做女儿,但被她父母拒绝。最终这名医生叔叔为她起了个汉族名字———“向阳花”,从此这个名字便伴随她一生,而她的本名“仁青卓玛”更多时成了藏族亲人对她的称呼。
1973年,因为在牧区做兽医的父亲工作调动,向阳花和家人从比如县搬到孔玛乡,年仅11岁的向阳花在孔玛乡过了一年捡牛粪、不上学的日子后,父母觉得这样下去只会让孩子前途渺茫,于是送她在那曲中学“挂了个号”。从此,向阳花便从小学生“糊里糊涂”插班成了初中生,擅长舞蹈的她进了学校舞蹈队。
在那里,她遇到了改变她人生轨迹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中学的老师都是来自国家顶级部门的”,新华社的马老师、专门拍舞蹈剧照的沈老师、教唱“大红枣儿”会跳舞的吴老师……而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位既懂武术又懂德语的外交部的牛老师。
尽管身材娇小,但向阳花继承了“能说便能唱、能走便能舞”的藏族基因。她记得,那位擅长武术的牛老师对她说,“压腿就是练舞蹈了”。
上世纪90年代,当向阳花在西藏地区因跳舞而小有名气,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成功”时,她想和牛老师分享这个喜悦,一寻便是几年。最终打听到消息时,老师已逝。而他曾经说过的“压腿跳舞甚至可以跳到国外去”的话,也成了向阳花后来人生轨迹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