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 “烧钱”游戏咋玩?
本土商家竞相布局生鲜电商“蓝海”
本报记者 焦莉莉 实习生 李 丹
近两年,生鲜电商市场可谓风生水起,交易量呈爆发式增长。由于购买便利、选择性广、优惠活动多等优势,不少消费者青睐于从网上购买生鲜产品。而去年,省会各企业也瞄准生鲜电商这块大蛋糕,不仅是农产品经营者,一些商贸流通、房地产企业也竞相涉足线上的生鲜农产品经营。
业界普遍认为,生鲜市场是电商领域的一片蓝海,市场前景可观。但目前的现状是,市场上绝大多数生鲜电商都处于“烧钱”状态,何时盈利尚是未知数。
相比于实体门店的超市、菜市场,线上的生鲜市场并不成熟。产品损耗、产品的标准化、冷链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生鲜电商的发展。
那么,这个诱人且“烧钱”的游戏,如何玩下去呢?
不想出门、没时间买菜,动动手指,登录手机微信或电脑,新鲜的蔬菜就直接送到家门口。如今,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下,不少消费者选择通过网上购买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既省时又省力。
每天上午的工作间隙,省会白领赵晓都会登录手机微信,打开“蔬果果”公众号,下单当天需要购买的蔬菜,并约好下班到家的时间。“下班回到家,蔬菜也就同时送到,立刻就能着手烹饪。”她告诉记者,网上购买生鲜的渠道不仅便捷,可选择的蔬菜品种也比较多,而且价格也合理,服务周到,单买一根大葱也给送到家。
赵晓把“蔬果果”形象地比喻为“手机里的菜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省会像这样“手机里的菜市场”、“网上的菜市场”有50多家。
其中,有基于自身的电商平台切入生鲜业务的,例如21元超市、蔬果果;有传统零售企业从线下的生鲜卖场切入电商的,如国大的果呱呱、市供销社的红满楼网络商城等。另外,还有农产品基地自身布局线上市场,通过订单式销售开展精准营销,例如采福客、中国红薯网等。
本土商家竞相布局生鲜电商市场
“通过电商平台将生鲜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这种模式非常适用于现代的快节奏生活。” 蔬果果总经理孔培丽说,在项目运营前期,公司进行过三次市场调研,调研对象包括老人、家庭主妇、白领等。结果显示,人们对生鲜电商的综合认可度达68.48%。
据行业人士透露,生鲜电商平均利润达30%-40%,远高于其他品类,我国每年生鲜市场有近万亿的销售规模。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前景,生鲜电商因此成为商家们竞相追逐的香饽饽。
目前,国内生鲜电商主流玩家,例如天猫、京东、顺丰优选等,品类集中于中高端、不易买到的生鲜,如海外生鲜和有机生鲜;本土商家则走差异化道路,主要做大众生鲜,品类基本与超市、农贸市场相同。
传统的蔬菜销售模式,要经过四道模式到达顾客手中,一般是“一级批发商—市场商贩—菜市场批发商—市场摊位—消费者”。因中间经过多个环节导致蔬菜成本上升,还失去了最佳的新鲜味道。
而生鲜电商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产品或由一个配送公司配送到千家万户,或是各个实体店就近配送。物流半径缩短后,配送成本自然降低。
订单式销售的生鲜线上营销则更有优势。当生鲜农产品尚未收获的时候,就提前在网上售卖,收集完订单之后,生产者才开始采摘、安排配送。预售模式让产地能够按需供应配送,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鲜的库存风险、生产成本和损耗。消费者由此也能够获得新鲜、高性价比的生鲜食品。
“烧钱”起步 主攻市场份额
在互联网思维的推动下,生鲜电商的经营者们纷纷围绕用户体验、运营效率,使出浑身解数布局市场。经过初步一轮圈地、营销大战后,本土商家们虽然各有收获,但“不盈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订单不集中,用户基数小,也会增加配送成本。”河北绿农的电商项目经理柴亚洲说,他们曾经算过一笔账,每笔生鲜的客单价如果低于200元,扣除产品成本、物流成本和流通损耗后,基本没利润。
国大365企划经理梁少坤坦言,“起步阶段不盈利,我们主攻市场份额。”目前,市区内的3家果呱呱实体门店是有利润的;但综合果呱呱的整个线上市场,把前期推广、营销等成本计入其中,项目还是处在“烧钱”阶段。
“做生鲜电商,无法绕开的首先就是高昂的推广成本。”彼佳商城的创办人陈伯超说,他们的配送模式采取自提柜和本地化市区微物流搭配,自提柜设在社区、写字楼下、企事业单位里,本身就是推广。目前,他们已经在市区写字楼及新建社区布设了500多个自提柜,先期投入成本已经超过了1000万元。
21元电商平台策划总监刘一男认为,“生鲜业务具有高度的用户黏性,生鲜电商的成功首先需要做品牌,做流量(网站的访问量)。”
对此观点,本土从事生活服务类电商的洗衣客创始人单歌非常认同。今年洗衣客的发展规划是挺进生鲜电商,依靠洗衣客的用户流量拓展生鲜业务。
各显其能 破解冷链配送难题
高成本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特别是储存和物流渠道是最难啃的“骨头”。这是本土生鲜电商经营者的共识。
“为抢占线上市场,做好线上促销,部分生鲜产品价格甚至低于实体超市。” 梁少坤说,事实上生鲜产品损耗率大,在仓储物流过程中必须低温冷冻冷藏保存,成本很高。如果通过快递公司投送,用户到手的蔬菜不新鲜甚至成了菜泥,夏天猪肉有的已变质发臭。
为解决配送的难题,目前多数生鲜电商企业都与第三方配送主体合作,但标准缺失、冷链技术不规范等问题依旧影响用户体验。所以,国大决定在鹿泉的智慧谷项目建设中,不惜重金打造冷链配送系统、专业的全球采购。
彼佳商城采用了“冷链+自提柜”的仓储配送模式,把一个区域内的订单集中配送到自提柜中,降低每单的配送成本。自提柜具有冷藏保鲜功能,消费者可以就近在小区或工作的写字楼提取生鲜。
果呱呱、享同超市两家生鲜电商则选择了依托就近实体门店进行配送。果呱呱的配送范围,目前仅限实体门店的周边1.5公里的辐射半径,由门店员工配送,节省物流成本。享同超市采取向离居民家最近的便利店配送商品,基本上10分钟内就能送货到家。
21元超市采取运输车辆布设置流动配送点,每个主城区在固定地点有一个货车,也就是流动仓库。接到订单后,电动车直接从流动仓库中取货进行配送,基本上21分钟就能送达。
专家建议打通上下游产业链
“生鲜电商是一门很大的生意,也是一门不好做的生意。” 市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河北科技大学电子商务系教授高文海表示,目前本土大多数电商平台或者创业项目都只是深耕于产业链某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间环节,方便了消费者的采购。但基本处在下游分销环节,对于农业中上游环节几乎没有贡献。
“农产品流通问题与农业生产方式休戚相关,相对于下游销售,农业中上游的问题更为突出,如生产破碎化、食品安全问题、标准化缺失等。”高文海建议,生鲜电商要想做大得从全产业链条着手。“上游渗透到基地,中间控制物流,末端抓住用户群,最终降低损耗率,提高配送体验,控制物流成本。”
部分业内人士还提出,先低成本聚集流量,形成品牌,再重金重构产业链,这是互联网的普遍模式。对于农产品而言,现在还没有品牌化,市场还有大量机会。
一些业内经营者也意识到,目前生鲜电商涌现了大量新元素,除冷链物流外,还有人口结构、互联网科技、社会心理等,已然成为一个新的商业领域,需要以新的模式创造新的价值,需要优化运营,需要继续整合产业链条更多环节,整合更多关联板块。
生鲜能否成为未来电子商务的一片蓝海,还需要时间检验,需要企业做更多的探索。未来,本土生鲜电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