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在这里蔚然成风

07.06.2014  05:32

河北省石家庄市清真寺街社区位于市区中心地带,有常住人口3706户共9824人,居住着回、满、蒙古等6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人口数量最多,有574户共1520人。伊斯兰教清真寺和民族特色餐饮一条街——清真寺街,以及全市唯一一所民族小学——回民小学均位于社区内。近年来,社区坚持把教育、引导和服务有机结合,维护了良好的民族关系,营造了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稳定和谐的社区环境。

  建好载体创和谐

  清真寺街社区党总支、居委会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全面加强民族团结社区建设作为社区的重点工作,认真研究在新的形势下,民族社区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为群众服务、解决群众困难和问题作为第一要务。针对社区是老城区且基础设施较差的实际,社区党总支、居委会想出很多对策。

  首先,大力改善社区环境。以华泰家园为例,小区回迁伊始,卫生长期无人管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现象严重,机动车、自行车摆放无序,小商贩和露天烧烤的摊点到处乱设,群众反映强烈。解决这些问题,会涉及部分群众的利益,处理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矛盾。但是,再难啃的骨头也要啃。在小区环境整治过程中,他们反复召开党员、楼院长和群众代表会议,印发了上千份关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社区的宣传材料,逐户登门发放。对于一些强硬户、重点户实行社区干部包人包户,上门当面宣讲政策和环境治理的意义。在他们的真抓实干下,如今,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其次,在社区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社区党总支、居委会统一绘制了楼体民族壁画,制作了民族文化知识展牌、宣传橱窗、阅报栏,大力宣传民族政策、知识,营造了很好的舆论氛围。社区还利用社区党员活动中心、市民学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等阵地,对小区党员、楼院长、群众代表进行民族政策培训,增强和提高社区干部和群众的民族政策意识和水平。

  服务居民求发展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社区,清真寺街社区党总支、居委会坚持把服务群众、维护各族群众的合法利益,解决老百姓的困难和问题作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社区的落脚点,有效维护了社区稳定。

  社区内的聚贤里、福源街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造的回迁安置楼的所在地,有散楼8栋、居民400多户、面积2万余平方米,但这些楼一直没有暖气,群众生活极为不便。社区党总支、居委会把解决这部分群众的供暖问题放在心上。他们主动与热源厂及有关部门联系,逐户上门征求群众意见,推选群众代表,成立了暖气安装工作领导小组。经过一系列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紧张工作,400余户群众的供暖问题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 

  在民族团结互助活动中,社区党总支、居委会成员经常走访清真寺以及少数民族困难群众,主动为清真寺管委会服务。社区每名干部都明确了定点帮扶对象,遇到回族群众家中有事,主动前往探视,嘘寒问暖。回族居民马红霞不幸得了尿毒症,丈夫因不堪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离她而去。关键时刻,社区党总支、居委会主动伸出援手,为她办理低保、联系法律援助,保护了她的合法权益。此外,为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就业,他们还在全市率先开办了清真快餐配送业务,创建了社区就业实体,安置少数民族下岗失业人员近60人。此外,还成立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建立服务档案,主动上门帮助解决孩子上学等实际问题。

  倡导新风聚人心

  小社区、大社会。一个社区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素质也会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社区党总支、居委会坚持从一句文明口号喊起,从一个家庭抓起,从一个单元建起,狠抓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他们在社区利用各类宣传阵地,大力弘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尊老爱幼、崇尚科学的文明礼貌新风,大力倡导新时期的“荣辱观”和“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社区组织楼院长、群众骨干到天津、北京等地社区参观学习,并在社区广泛开展了民族团结文明特色楼道创建活动,动员社区居民从我做起,争做文明人。活动中,社区发放宣传材料1000多份,组织大型志愿者公益活动20多次,社区95%的家庭参与了活动,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文明公德意识不断增强。

  在工作中,社区还十分注重家庭矛盾纠纷的调解和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几年来,他们成功地调解家庭矛盾40多起,使许多曾经夫妻反目、兄弟拳脚相向的家庭重归于好。社区组织成立的夕阳红舞蹈队、老年合唱团、回民篮球队都相当活跃;回族家庭厨艺大赛等活动融洽了邻里关系;健康积极的文化体育活动,也成为该社区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