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不老的精神叫“垦荒”
“习爷爷给我们回信啦!”82岁的张其元与老伴戴婕嬃是63年前第一批登上大陈岛的垦荒队员,队友们离岛后,他们选择留下并在此结婚安家。老两口至今对3年前孙女张婧怡打来的电话记忆犹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这样写道:“60年前,你们的爷爷奶奶远离家乡,登上大陈岛垦荒创业,用青春和汗水培育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正如你们所说,他们是最可敬的人。”
大陈岛俯瞰(4月19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大陈岛,东海之滨的一座小岛,面积不到15平方公里,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地方。
之所以传奇,是因为它从一无所有的“海上荒岛”变成了美丽的“东海明珠”。而这种面貌的改观无疑归功于“垦荒人”的执着与奋进。
“垦荒”,对现在大多数年轻人来说,也许是一个遥远又陌生的词汇,但在大陈岛,却是一个意味着荣誉与传承的称呼。
63年前,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一批批风华正茂的青年,毅然登上了满目疮痍的大陈岛。没种过地,没见过猪,没坐过船,割草挑粪、养猪打鱼,一切从头学起。
也自从那时起,一代代垦荒者接续把一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这里,铸就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有了大陈岛翻天覆地的巨变。
大陈岛垦荒纪念碑(4月2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垦荒精神一代代传承,我们当年的付出,已经有了最好的回报。”老一辈垦荒者的感慨让人动容。欣慰之余也不妨追问:垦荒精神因何不老,在新时代该如何传承下去?
也许在老垦荒者看来,背井离乡移居岛上是因为“国家有需要”,那么对于新时代的“垦荒者”来说,远离繁华的都市留在岛上,更多的是因为“不能走,也不想走。”
因为耳濡目染而热爱这座小岛,因为不想安于现状而“闯”劲十足,因为有着共同理想而接续奋斗,垦荒精神已潜移默化为一种自觉的追求、信念的力量,并深深扎下了根。
“当灯光亮起的一刻,你会发现付出是值得的。”如今,在新一轮“垦荒”热潮下,青年人的创业创造热情被点燃。尽管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但他们更有知识,也更有抱负。
浙江省台州学院椒江附属小学的学生们正在开展主题班会。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希望你们向爷爷奶奶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准备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
垦荒精神不能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放眼全国,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奋斗的结果。身处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更加强烈,但这些如何变为现实?
显然,大陈岛垦荒创业的故事是最好的教科书,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是接续前行的不竭动力。而这需要让更多的“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干事创业需要那么一股干劲和拼劲,争做新时代的“垦荒者”,让垦荒精神在中华大地生生不息。(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