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公众与科技的距离
1月8-14日,2016年广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免费向社会开放百余所高校院所、示范基地,让公众与科技资源亲密接触。说起一些高端的科技设施,公众普遍觉得它们太神秘、冷艳。这次组委会将一大批平时少为人知的科研示范基地列入免费开放的名单,满足了公众一睹其芳容的需求。重型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混杂计算与集成电路设计分析重点实验室、广西中药质量标准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多所高校院所的重点实验室近日都迎来了数量不等的观众。据不完全统计,这百所科普示范基地开放周的参观人数比预期要多。
“周末下雨,本以为会影响来亚热带植物科普园参观的人数,没想到还是来了近百人,大部分是家长带着孩子来学习的。”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亚热带植物科普园联络人陆祖双很开心,免费开放科普基地确实拉近了公众跟科技的距离。
这是近年来我区多举措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技知识的一个缩影。最近公布的第九次广西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广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4.25%,比2010年的1.39%有大幅提升,提高了2.86个百分点,增长率达到205.76%,增幅在全国排第三位,超额完成了“十二五”时期广西具备科学素质公民比例2.56%的目标任务。
我区公民科学素质快速提升,主要是发挥了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科技示范基地的主阵地作用,群众获取科学知识的渠道和途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利。记者从自治区科协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我区开工建设了南宁、梧州、防城港、崇左科技馆,柳州市地震科普馆、广西天文馆;建成农家书屋1.5万多家,完成了农家书屋对全区行政村的全覆盖;新建了一批图书馆和铜鼓、甘蔗等各类博物馆;建成网络科普信息平台、科普微信平台,实现全区范围内科普资源的开发、集散、传递、共享与服务。这些科普基础设施直接和间接服务全区一千万人次以上。
兴业县的农民梁志勇在当地开创出用闲荒农田养蜈蚣的致富路子。他不走寻常路的发财点子,得益于当地科技示范基地的启发和帮助。为了增强农民的创业致富能力,我区创建了59个全国和自治区科普示范县(市区)、224个全国和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111个全国和自治区科普示范社区、101个科普教育基地(企业),辐射和带动了300万以上群众掌握了实用技术。
城市居民能自由享受科普场馆的资源,偏僻乡村的农民如何分享科技大餐?“十二五”期间,我区蓬勃开展1000多场各类科普活动。“十月科普大行动”是我区最具代表性的科普活动之一。从2005年起与全国科普日活动同期启动,每年从9月中旬到12月底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形式多样、贴近实际的科普活动。仅2014年就持续开展覆盖全区共300多项科普活动。
接地气、惠民生是科普活动的最大亮点。我区精心策划组织了科技活动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普富民兴边计划、流动科技馆巡展、科普大篷车“月月行”、广西科普惠农成果展暨“农超对接”洽谈会等活动,让农民隔三差五在家门口可以分享城市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
在开展大型科普活动的同时,自治区农业厅等有关部门加大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共培养各类乡土人才达500万人以上,有效提高了公民科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