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提供强大支撑
为建设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提供强大支撑
——河北钢铁集团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河北钢铁集团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大支撑。
“在实现‘止血’后,要真正恢复、增强‘造血’功能,必须激发企业内部活力,这要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来实现。”集团董事长于勇多次强调。
在集团高度重视和强大推动下,集团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品竞争实力逐步增强。集团成立以来,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河北省科学技术奖61项,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39项。
搭建“国际范儿”大平台
今年5月18日,国际钢协专家来集团交流生命周期评价项目,这是国际钢协就生命周期评价项目首次来集团开展技术交流。 国际钢协总干事埃德温·巴松在5月份与于勇董事长会面时表示,“河北钢铁集团是一个很美、很强大、很有发展前景的钢铁企业,国际钢铁协会将积极推进各专业委员会、项目小组与河北钢铁集团交流合作,为河北钢铁集团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信息资源和研究成果。”
同样在5月份,集团相关领导带队赴北京浦项中心,与韩国浦项 ICT公司社长崔斗焕及其团队就信息化技术、能源环保技术进行交流,双方都认为这是一次特别重要、颇具意义的交流活动。
在越来越频繁的国际技术交流中,集团广大技术人员更加体会到,具有“国际范儿”的科技创新平台,正为自身工作带来强大助力。
与德国CSS、西门子奥钢联、韩国浦项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系统推进了全流程的技术升级和品种开发;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专业机构和兄弟企业的合作交流,为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配备了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试研发设备,打造集团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研发试验基地……集团成立以来,建立健全了科技创新体系,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高标准搭建起科技创新大平台,累计科技投入达到126亿元,平均年增长3.9%,促进了科技创新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除了集团层面,各子公司优化技术资源配置,不断健全完善自主科研机构。集团与子公司两个层面的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互为支撑的有效协同。目前,集团拥有2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个国家认可理化试验中心,1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3个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主体装备,也为集团科技创新提供了宽广舞台。围绕打造精品“板材、建材、特钢和钒钛”四大基地的产品发展定位,集团实施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形成了5000万吨完全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要求的优质产能。以高端装备为依托,集团多项自主工艺技术跃居国内、国际一流水平——“清洁生产、经济型高效率洁净钢平台系列绿色制造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钢铁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标志;“大型高炉低成本、节能、环保炼铁成套技术”的应用,使3200m3高炉燃料比、煤气利用率等指标跃居国内同级高炉领先水平;“超薄规格热轧板卷生产技术”,成功解决了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高端产品的技术难题,连铸拉速位列世界第二、全国第一,同时实现了1.0mm厚度热轧板卷批量稳定生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高品质特厚钢板生产关键技术”,实现电炉钢水在无需铁前预处理前提下,钢中P含量控制在0.005%以下的先进水平,设计研发150mm以上特厚板淬火装备和技术,属国内首创……
深度挖掘产线效能
一个企业最终的竞争力体现在产线上。产线是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也是集团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着力点。
2014年,集团结合产线实际,在行业内创新提出了“产线对标”概念,并以此作为推动全局工作的一条主线,围绕产线配置资源,让产线的活力和竞争力充分迸发。
集团各子分公司以盈利能力和市场需求指导生产线,以创新改革思维推动产线效能提升,向浦项等国际先进企业看齐。
2014年5月份,唐钢出台打造热轧薄规格产品、汽车用钢等8大类重点创效产品,力争年销量达到300万吨的产品规划后,唐钢的整体运营机制、管理架构、薪酬体系、技术人才队伍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也陆续出台;邯钢加快实施精品战略,对产品进行全方位品牌策划和包装,提升品牌效应,将技术人员配置到产线,贴近市场搞研发,汽车板、家电板、重轨、管线钢等高端产品产量实现大幅增长;曾经一度亏损的承钢1780生产线,通过产线对标,热轧薄规格产品和创效产品生产水平迅速提升,到2014年6月份实现了由长时间亏损向盈利的根本性跨越。
“产线对标是全方位的对标,是从产品售价、产品结构到管理理念、营销模式、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全面对标。”集团钢研总院院长李建新说。2014年,集团品种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下半年品种钢比例达到40.08%,较去年初提升了9个百分点;全年生产汽车钢、家电板、管线钢、海工用钢等重点品种438万吨,同比增长36%。
与此同时,以产线对标为手段深化原燃料结构调整,颠覆高盈利期遗留的惯性思维,集团技术经济指标持续改善。2014年,集团炼铁工序成本同比降低115元/吨,降幅16.11%;炼钢工序成本同比降低100元/吨,降幅19.23%;轧钢工序成本同比降低38元/吨,降幅13.92%;集团25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有16项进入行业前三名。
进入2015年,集团围绕产线进一步发力,提出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是“压倒一切的重点”。
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院所就工艺技术研究展开技术合作,并制定相应措施,全面优化工艺路线,完善设备功能,提高产品质量控制水平;结合国际先进企业高度重视基层产线管理、赋予基层管理者更多管理权限的作法和经验,进一步完善作业长负责制,形成垂直管理格局,解决现场问题的效率明显提升;认真分析研究所有产线的潜在市场,在市场需求、品种结构、服务保障等方面制定精准的用户对接方案,推动品种结构的调整优化;加强与高端客户合作,以专业化、特色化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客户青睐,并积极寻求更高的合作层次和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在集团坚强领导下,集团科技创新工作围绕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改善技术经济指标、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升产品创效能力等重点不断突破,实现了集团科技实力和产品形象的大幅提升。
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人是科技创新中最活跃、可塑性最强的因素,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是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集团不断完善科技人才选拔、培育和引进机制,打造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科技人才队伍。坚持把高层次人才作为支撑集团发展的核心资源,创新科技人才引进机制,实现了“四个延伸”;在人才培养上,实施了国际化提升工程、研发提升工程以及技能提升工程;在人才使用上,建立了“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条发展通道。目前,集团有12名省管优秀专家,14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名河北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先后有90人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行业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集团还努力搭建有利于引才、育才、用才、成才的平台。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大胆启用肯吃苦、能奋斗、素质高、业务精、年轻有为的科技人才;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为基层职工搭建起脱颖而出的“绿色通道”;以各级职工创新工作室为引领,为充分发挥职工聪明才智搭建了舞台。
2014年以来,集团以改革创新为指导,进一步完善以产线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方式,打破行政化、多层级管理体制,加快建立以产线为中心的扁平化组织架构,推动优秀人才向一线“回归”,促进科技资源向产线聚集。“关键人才向关键岗位配置,关键待遇向关键岗位倾斜。通过体制设计、制度安排和分配导向的激励作用,让沉淀在不同岗位的优秀专业人才愿意去生产一线、营销一线、科研一线。”集团管理创新部部长李毅仁说。
各子公司积极整合高端技术人才资源,打破原有组织架构,通过重组成立专业产品研究所等,全力打造一支更加专注、更加专业化的技术队伍,并以各种专业现场工程师、专业技术攻关队、课题组等形式扎根产线,为产品研发、质量升级、设备运行等提供强大保障。
将技术人才配置到产线上,以不断完善、创新激励考核机制激发活力。各单位在人才管理方面纷纷出台了创新性的配套改革措施,结合各自特点变革技术人才配置产线的管理考核办法。这些考核办法中,将技术人员承担的产品研发、质量提升、设备工艺改进、成本降低等相关攻关课题进行指标量化,根据效益业绩实施考核奖励或晋级,技术人员收入和前途与产线效能牢牢“捆绑” 在一起。
在集团大力培育下,广大技术人员以一线为舞台,以敬业的精神、专注的态度、超人的胆识、卓越的才华,为集团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舞钢技术人员以“确保宽厚板品牌、技术、研发能力、市场四个优势,打造最具竞争力宽厚板领军企业”为目标,以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进口钢板国产化为重点,使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品种钢研发生产全面提速。2014年至今,集团“舞钢”牌宽厚板广泛应用于国内外70余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充分展现出集团担当国家角色、振兴民族工业的责任与气魄。“舞钢”牌宽厚板这一享誉中外的知名品牌,进一步焕发出勃勃生机。
创新为梯,步步登高。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创造企业更加美好的未来,河钢人正信心百倍,迈向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