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别“见码就扫” 读取二维码背后暗藏风险

25.03.2015  11:08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二维码越来越为市民熟知。现如今,承德市民在商场或饭店等公共场所越来越多的见到二维码的身影,各网站、报纸、杂志上的二维码也随处可见。只要用智能手机对着二维码“扫一扫”,就能显示出相关信息,非常方便。与此同时,一些因为“”二维码而导致手机中毒或上当受骗的新闻也层出不穷,那么这些二维码到底哪些能“”,哪些不能“”?二维码的安全性让承德市民产生了质疑。

二维码被广泛使用

近几年,二维码迅速在承德市民的生活中推广开来,并且被广泛使用。市民孙女士告诉记者,去年某售楼处搞活动,只要用手机“”二维码,添加该房地产商的微信公众号,就可以获得一袋新鲜的橙子。“不用花钱,扫个二维码就送橙子,这么好的事儿我想也没想就扫了二维码,工作人员也马上就给了我橙子,我觉得二维码的应用还是有好处的。”孙女士说。

市民刘先生在市区某品牌电子产品专卖店买了一部手机。专卖店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专卖店的二维码,添加微信公众号,便可及时了解到店内的优惠活动,以后购买产品也可享受“专属优惠”。“店里到处都是二维码,进门就有一个大牌子,每部手机样品的旁边也都有一个二维码,我关注了公众微信号之后经常收到店家发来的信息,有一次平板电脑优惠促销,我又买了一个。”可以看出,二维码已经成为商家宣传和维系客户的一种手段。

不只是商家,各网站、报纸、杂志上也印有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就可以添加网站、报纸、杂志的微信公众号,公众号每隔几天或者每天都会向客户发布新消息。这个黑白相间的“小方块”,给人们提供了优惠和便利。

见码就扫”存在风险

据了解,由于二维码的制作和发布没有门槛,二维码普及面越来越广,所以借助二维码传播恶意网址、发布手机病毒等不法活动在生活中也逐渐多了起来。

二维码的制作简单,只需在网页中搜索“二维码生成器”,就会出现多个制作二维码的软件,将需要的网址输入软件中,几秒钟就会生成一个黑白相间的“小方块”,再用手机扫描该二维码,就能迅速浏览该网页。整个过程只需3个步骤。

记者了解到,因“”二维码导致手机中毒或被诈骗的案件层出不穷,市民姜女士就曾经深受其害。“前几天我在一个网站扫了个二维码,结果手机突然就死机了,打开之后就显示有病毒,但是清理不干净,没办法最后只能恢复出厂设置,手机里的资料和照片也都没了。

专家支招:安装检测工具可保障安全

近日,一些市民向本报反映,街头的一些传单、小广告上很多都印有二维码。这些二维码上通常标注有“扫码后可免费领取礼品”字样,那么这些二维码可不可以扫?随着二维码的推广和普及,许多市民开始质疑二维码的安全性。

据业内人士介绍,二维码其实就是一串网址,有毒二维码与普通二维码本身并没有区别。区别在于二维码背后的链接,链接成有毒的网址或者带插件的网址,就变成有毒二维码了,二维码其实是病毒或者木马的伪装途径。由于“毒码”的生成与普通二维码的生成一样,没有技术门槛,外观也与普通二维码一样,市民往往难以区分。

据了解,不少手机安全等软件都开发出了一个监测功能,会自动检测二维码中是否包含恶意网站、手机木马或恶意软件的下载链接等安全威胁,扫到有可疑网址时,会作出安全提醒;假如是通过二维码来安装软件,在安装好后,可先用杀毒软件扫描一遍再打开,从而避免手机感染恶意软件,保障用码安全。

在此提醒广大市民,要提高安全意识,不要“见码就扫”,应选择来自安全可靠渠道的二维码进行读取。一般来说,报纸、杂志等正规出版刊物和知名品牌包装上的二维码是相对安全的。而一些街头小广告或来源不明的网站发布的二维码,最好不要盲目扫描,如果扫码确有必要,则要提前检测。(记者于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