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家企业退城入园转型忙

13.07.2015  11:11

市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意见出台一年后

□本报记者 吴 温

去年6月,市政府出台《关于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和产业升级的实施意见》,提出列入《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2013-2017年)》的中心城区工业企业,2017年年底前全部搬出中心城区或转型;其他搬迁工业企业,逐步向市域工业园区转移,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大幅度削减工业排放,促进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一年多过去了,如今,城区内的相关企业搬迁情况如何?企业都有哪些规划?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采访。

转型升级,多元发展

今年年初,“百年大厂”南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搬进了位于装备制造产业园区里的“新家”。距鸣响搬迁的汽笛仅仅半年,如今“大厂”铁路货车整体搬迁工程已经竣工,生产经营也全面进入正轨。

在新造车间,位于正中新增的货车生产线格外引人注目。不同于老厂用天车吊运的组装方式,这里的车厢底架、侧面、顶棚、车门等各部件生产分列两侧,集中汇入这条总装备线流水化作业,使得车体整体流转装配时间从原来的二三十分钟锐减至三五分钟。

据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待产业园各新项目全面落地后,将包括铁路货车造修、城轨地铁装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粮机、工程机械等多个板块,年产值将达100亿元以上,成为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支撑。

根据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从2013年到2017年,我市要重点完成21家工业企业搬迁。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截至2014年底,已有威远生化、华旭药业、新大东纺织、桥东印染厂等6家完成搬迁,还有15家需要在2017年年底完成搬迁。

其中,润泰纺织、华曙制药、华营葡萄糖、白龙化工4家企业需要在年内完成搬迁。石钢、华药、石药等11家企业在年内启动搬迁,确保在2017年年底前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

此次搬迁,主要强调的是企业的转型升级、多元发展。”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指出,搬迁只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步,接下来更重要的是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搬迁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合理扩大规模,实现做大做强。

先建后搬,进展顺利

石家庄白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老厂区,位于省会谈固北大街。如今,这里已经完成拆迁工作。与此同时,循环化工园区的新厂区内,搬迁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完工,二期工程设备搬迁安装工作基本完成,联调联试工作全面展开。

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整体搬迁优化升级项目启动以来,他们以新厂区项目建设为主线,坚持“先建后搬”原则,成立一把手牵头的强力工作团队,依靠技术进步统领技术创新和升级改造,强调过程管理,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和困难,精心组织,明确目标,倒排工期,强力推进,确保了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今年需要启动搬迁的11家企业中,“扎根”省会50多年的石钢公司无疑是进展较快,也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

据了解,如今,公司各项涉及搬迁的前期工作均在有序推进。截至6月底,项目已经基本具备进场条件,供水管线、电力设施改迁等正在加紧施工,土地平整等工作正快速推进。按照规划,明年7月1日前项目将实现一期投产,2017年底完成搬迁改造。

河北钢铁集团有关负责人此前也表示,石钢搬迁不是简单的厂址移动,而是一个对老传统钢铁企业的重新塑造,要搬出一个“效率极高、流程极短、管理极简化”的全新钢铁企业,成为集团乃至行业未来打造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的一个实验工厂、示范工厂。

挑战不少,机遇难得

市区不少工业企业在搬迁中实现了转型升级,但是,也有不少企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按照相关政策,省会将设立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专项资金。专项资金来源为搬迁企业土地出让净收益及市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基本补偿、政策资金、搬迁奖励及贴息扶持。同时,对原址土地可出让的搬迁改造企业,给予基本补偿和政策资金支持。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企业发展资金短缺等,仍是困扰工业企业搬迁的主要问题。

搬迁需要购置土地、新设备,动辄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元,如果没有这些钱,企业根本就搬不动。”一家化工公司负责人坦言,一些企业家底并不丰厚,无力承担这么大的资金压力,而面对需要搬迁的多家污染企业,政府财政也拿不出足够多的资金。因此,不少企业选择了大胆创新,积极向市场融资。

借助搬迁积极谋求转型升级,也成为一些企业眼下的当务之急。

一家印染企业负责人就无奈地表示,受环保和市场双重压力,印染这个老行当越来越不好干。“最好的办法就是交了地、关了厂回家;可是面对一起打拼的一千多名员工,真是于心不忍。所以,再难也得坚持”。以搬迁为契机,如今,他们正在积极寻找合作伙伴谋划跨行业转型。

借助搬迁,企业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大发展。”某纺织企业负责人就表示,搬迁后,企业不仅将实现设备革新、效率大提升,更重要的是,将进一步加大新产品研发、创新力度,加大研发投入,拉长产业链条。此外,还计划新上一个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用“互联网+纺织”的模式,促进企业真正转型升级、跨越赶超。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