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路上】阜平大枣别样红——让红色村庄变得更红

03.09.2014  12:30

阜平县城南庄曾经作为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更是毛主席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被称为“华北的延安”。如今,当地大力发展红枣产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让红色村庄变得更“”。

 

上午,天空飘着零星的雨丝,从阜平县城一路向南路面起起伏伏,不太好走,一辆辆满载砂石的大货车呼啸而过,一台台挖掘机正在填挖路基,工人们紧张忙碌的浇筑水泥。工人们介绍说,这条正在修的就是县城至城南庄的红色旅游路,全长20公里,总投资20亿元,开工已经近一个月,“这不正修漫水桥呢嘛,俺们加紧工期,以前净是坑,不好走,这条路修好了就方便多了呗。

 

行至城南庄,走进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前来参观的有人络绎不绝,不远处,记者就听到有人在高声唱着歌,原来正为天津游客讲解城南庄历史的讲解员顾玉华,情不自禁就唱起了当时家喻户晓的歌曲《晋察冀》,“晋察冀,晋察冀,模范抗日根据地,这里高山起伏,平原千里……

 

顾玉华说,1948年春天,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离开延安来到了城南庄,虽然只居住了短短的35天,但很多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就是从这里发布出去的,“当年主席也就是坐在这个桌子前面,亲自起草了《纪念1948年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新解放区农村工作的策略问题》,亲自起草了纪念1948年的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召开新的政协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他是第一次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成为新中国成立的动员令。

 

城南庄有一句顺口溜,叫做“八山一水半分田,其余半分庄户院”,说的是这里地处太行深山,山多、地少、田更少,老区人民生活水平低、生活条件差,因而摆脱贫困落后一直是城南庄人内心的强烈愿望。岁月轮转,历史沉浮,红色革命精神一直鼓舞着城南庄人。

 

城南庄镇镇长谷庆红:因为咱们是山区,人多地少,每人平均半亩地,所以咱们得向荒山要效益。

 

几代城南庄人发挥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依托种植大枣的传统,在此基础上,改变以前的粗放式管理,通过加强科技培训、实施科学管理、增加红枣品种、扩大基地规模等举措,大力发展大枣产业。南台村村民齐凤明告诉记者,现在村民们都认准了种枣树,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原先种了千数来棵吧,收入一万八九吧,尝到这个甜头了,再栽五六百棵,这个好管理,还见效快,比种地强,也误不了打工。

 

如今,站在城南庄山上向下望去,沟沟岔岔、漫山遍野都是枣树。福子峪村大枣栽培面积更是达到5000亩,枣树20万株,年产红枣200多吨,经济效益达100多万元。同时,他们还与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景点互为依托,建立了大枣生态旅游观光园,使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用福子峪村党支部书记赵耕田的话说,“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落杆”,观光园马上就会热闹起来了,“搞这个采摘,这都快了,到这个红了的时候就来了,有山西的,石家庄、保定、北京、天津的,多得是,他们那个都是10块钱一斤。

 

下午,雨还在下,在距离城南庄不到5公里的一处工地上,镇长谷庆红又一次查看工程的进度。谷庆红说,这条路如果修好了,将会有更多的游客走进来、更多的红枣运出去,虽然目前走在路上仍是坑坑洼洼,但到11月30日开通的那一天,就会开始变为城南庄人平坦的小康致富路,“五年稳定脱贫,到2020年全国实现小康的时候,咱们城南庄也要实现小康。”(河北电台记者记者万强、孙振宾、孙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