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15名村支书辗转数千里探寻“大学问”
来自赣南的15名农村党支书,从长征出发地来到长征抵达地陕北。这是赣州开展“学习梁家河,当好村支书,打好攻坚战”主题教育的开篇之举。记者许军 杨院勤 摄
日前,来自赣南老区的15名村支部书记,辗转数千里,来到陕北延安老区梁家河村这个有“大学问”的地方,认真求教、虚心“取经”,围绕扶贫攻坚共奔小康的时代命题,两地干群展开了一场心灵对话,进行着新长征的精神接续。
梁家河地处陕北高原腹地,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土地贫瘠,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难。4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来到梁家河插队落户,在这里度过了7年青春岁月。在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他带领梁家河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苦干实干,努力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一届届梁家河村支部班子发扬传统、接续奋斗,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9600元。
赣南与陕北有着共同的红色基因、共同的精神信仰、共同的感恩情怀,也肩负着共同的扶贫攻坚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与梁家河人民一道相濡以沫、共克时艰、锐意进取的奋斗史,蕴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折射出深刻的时代内涵。梁家河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改变落后面貌的丰富实践,是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借鉴。基于此,赣州市委组织党员干部特别是农村党支部书记到梁家河学习考察,吸取扶贫攻坚、振兴发展的精神动力。
在参加学习考察的村党支部书记中,有工作40多年的老党员,有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有产业发展大户,还有优秀创业能手。在梁家河,这些来自赣南老区的村支部书记们,听人讲述习总书记当年劳动生活的点点滴滴,参观习总书记带领群众修筑的淤地坝、开挖的大口井、兴建的沼气池、创办的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以及村史馆里展出的图片、实物,触摸梁家河村40多年来的沧桑巨变……内心受到强烈震撼。村支书们纷纷表示,梁家河所蕴含的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精神弥足珍贵,作为身处扶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党支部书记,要以学习梁家河为动力,切实肩负起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重任。章贡区水西镇石甫村第一书记唐伟有感而发:“当年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办了许多好事实事,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和拥护。我们要学习他那种实事求是、带头实干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对梁家河的牵挂、梁家河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给村支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全南县大吉山镇斜溪村党支部书记李满娥说:“总书记离开梁家河都40年了,但对梁家河一直念念不忘,把梁家河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这种深厚的感情像酒一样浓,令人十分感动。干部对群众有感情,群众就会把干部当亲人。我们也要时时刻刻与群众心心相印,为百姓谋利益。”
习近平当年带领村民开挖的水井,如今仍然是村里的饮用水源,被命名为“知青井”。在水井旁,瑞金市沙洲坝镇洁源村党支部书记曾小生深有感触地说:“在我们瑞金沙洲坝,也有一口井,那是苏区时期毛主席带领红军战士打下的‘红井’。从瑞金和梁家河的两口井,我们看到一代代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情怀。我们的党、我们的干部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帮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登上梁家河村山地苹果园,崇义县铅厂镇义安村党支部书记曾宪锦感慨万分:“没有想到,梁家河在这样又高又陡的山上,竟然种了几百亩的山地苹果。相比较来说,赣南山清水秀,自然条件好得多,我们更应该向梁家河学习,把脐橙、油茶产业发展得更好,带领更多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学习考察期间,兴国县长冈乡塘石村、兴国县埠头乡枫林村、瑞金市沙洲坝镇洁源村和梁家河村结成友好帮扶对子,双方决定互相帮扶、加强交流、共奔小康。(记者杨晓安)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