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城市“看海”的审计思考
五年前,武汉“6·18”暴雨,东湖排水不畅,毗邻的武汉大学积水严重,武大学子戏谑邀请民众到武大去看海。“看海”一词从此风靡全国。
自今年6月下旬以来,南方多地接近甚至超过历史极值的强降雨,把这一问题淋漓尽致地逼至我们眼前。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不完全统计,已有79个城市出现了因局部内涝而“看海”的现象。某种程度上,因“看海”给民生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并不亚于通常更让人揪心的洪水。
7月5日下午,李克强总理赴岳阳察看防汛。48小时内,李克强总理语气极重地3次提及地下管廊。前两次是在湖南岳阳的内涝城中村和夜里紧急召开的防汛会议上;后一次是在中南海内国务院第一会议室中。足见此事分量之重,总理挂念之深。笔者作为一名普通审计干部,在此谈一下告别城市“看海”的审计思考。
一是政策落实。
2015年7月 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李克强说:“一场暴雨,就会引发市民们戏称的‘看海’现象,这还是在一些大城市。目前中国正处在城 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我们的地下管廊建设严重滞后。加快这方面的建设,很有必要!”那次会上,他还专门提到,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将提高城市防汛抗洪的安全水 平。
2016年7月7日下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我刚从汛区回来,有些地方的城市棚户区,淹了快4米深,看着真是惨啊!”总理说,“这也凸显了我们城市公共服务的突出‘短板’。所以必须要加快相关立法工作,切实加快‘补短板、惠民生’的进程!”
审计机关作为政策落实的督察员,在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中要更多的关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从促进政策措施落实入手,推动加快‘补短板、惠民生’的进程!让城市早日告别“看海”。
二是资金筹集。
2016年7月7日 下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只要是合理投资,能够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就要尽量‘开绿灯’。”总理说,“这件事情不能光‘喊’,更要加快‘做’,不能光停留 在口头上,更要切实落到实处!”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国务院两个部门分别提请了“特许经营立法”和“PPP立法”的意见,其中许多内容重复交叉,还有不少 意见相左。
推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补短板、惠民生’的进程!早日告别城市“看海”。俗话说:“无土打不起墙”,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短板,资金投入是关健。
审计机关要充分发挥好催化剂作用,推动制度机制的顶层设计,为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短板”修好渠道,促进“开绿灯”,确保资金筹集顺利,特别是民营资金的有效进入,让城市早日告别“看海”。
三是协调推进。
人民网6月20日报道称:今年春夏以来,武汉市“逢雨看海”的尴尬再度重演。 6月19日迎来今年入梅后首场暴雨,武汉多地区渍水成灾,排渍抢险工作艰巨。有网民质疑,2013年武汉市政府通过《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市水务局曾允诺“3年后不再‘看海'”,而今许诺成空,“三年攻坚计划”乃至武汉市排水防涝工作的科学性能否令人信服?
日前武汉市水务局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 2013年,为解决排水能力不足问题,武汉市启动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计划投资约130亿元,缓解城市内涝问题。该计划已完成投资40余亿元, 20余处老渍水点得到缓解。对于“不看海”的承诺为何落空,该局回应称,该计划的实施存在一定滞后,主要是征地拆迁工作影响,前期审批历时长、环节复杂,排水项目自身建设周期特点影响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一批投资大、工程规模大、实施难度大的骨干排水项目相对滞后,预计到2018年底,大部分重点项目能够建成投入使用,武汉市城市内涝问题将大大缓解。
2016年7月6日武汉全城共出现一百多个渍水点,地铁站、火车站停运,暴雨灾害造成武汉全市12个区75.7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2.65亿元,因灾死亡14人,失踪1人。
荆楚网7月6日报道称:这40多亿元建成的排水工程,在这次暴雨中起到了大作用,许多老渍水点并没有再“看海”,中心城区道路不再处处“看海”,除南湖区域外,道路渍水点基本移出了中心城区。
审计机关要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把脉问诊”类似“三年决战计划”实施滞后的病根,审查是否计划本身的科学性、适用性存在问题?揭露计划实施滞后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让城市早日告别“看海”。
李克强总理赋予地下管廊建设“民生之基、安全之策、当代之功、百年之计、千秋之利”的特殊意义。审计机关要尽其力,尽其技,尽其谋,推动加快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补短板、惠民生’,让城市不再“看海”,百姓不再因“看海”而受灾。(程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