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被疑水资源浪费等四大问题 官方回应

24.12.2014  13:38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已正式通水一个多星期,到本月底,江水将进入北京,而此时,对工程的质疑也随之而来。19号,自称物理学博士的华人网友“马可安”发布了一篇题为《南水北调通水已然完全失败》的博文,引发大量微博大V转发。文章的质疑包括冬季渠道结冰、水流速度过慢、 泥沙沉积、水资源浪费等问题。

  那这些质疑是不是有道理。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质疑,冬季渠道结冰是不是影响输水?最近几天,微博上陆续有网友发文反映:“北方太冷了,水半道都冻成冰了。”、 “河北西黑山处渠道表面已经结冰”、“山东境内沟渠直接冻住”等情况,看起来这些现象似乎验证了马可安的说法。

  冬至节气已过,北方地区呈现出一幅大地冰封的景象。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河北保定段,一天中最低气温已达零下7摄氏度,我们看到干渠中已经零星出现了薄薄的冰片。

  随着天气进一步变冷,结冰是否影响输水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南水北调河北段设计总工程师李聚兴介绍,在设计之初,他们就考虑到了气象因素:

  李聚兴:水是流动的,正常年份零下4、5度都没问题,不会形成阻水、影响输水的情况。极端寒冷年份,零下16、17度吧,可能形成冰盖儿,但不影响输水,水在冰底下走。比较危险的是温度上升以后,冰盖儿一解体,变成大的冰块儿,那时候就非常危险。

  相对明渠来说,浮冰对暗涵的危险系数更高。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在河北保定境内的西黑山分水口一分为二,一支明渠通往北京,一支暗渠通往天津。寒冬到来,南水北调中线西黑山管理处已经在暗渠进水口设置了拦冰索和排冰闸,保证丹江水在冬季也能正常输送。

  西黑山管理处高级主管张超伟:天津干线只有一个进水口,冬季有的时候这个地方气温比较低,容易形成一些浮冰,进入箱涵对工程的运行有一定隐患。

  其实,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结冰问题和浮冰危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地下箱涵输水结构的地方,都有类似于西黑山拦冰索和排冰闸的装置。

  南水北调河北段设计总工程师李聚兴:冰比水要轻,都在表层,我们在每一个输水倒虹吸前面都有拦冰索,把它拦在那儿,旁边还有一个排冰闸,把冰排到外边来,不能影响总干渠输水。

  实际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北段,也就是北京到石家庄段结冰概率最高,但它是中线最早完工的断面,并从2008年开始就陆续向北京多次应急调水,也积累了多年冰期输水经验,一切运行正常。

  那么第二个疑问,水流是否过慢?马可安的文章称,根据通水时中央电视台视频中大黄鸭的漂流速度,算出平均流度为每秒十厘米,输水量是每秒22.4立方米。他认为,工程设计流量为每秒350立方米,这个流速不到设计的十分之一。

  对此,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在中央台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这种说法完全没有常识,水的速度是根据调水量来决定的。

  负责人:水的流速是受到流量控制的,根据供水量确定了我们各个渠段的输水量,输水量确定以后根据渠道这个流速就定死了,现在沿线有些分水口还没有用,现在只有北京开始用了,如果要说流速的话那就是很小了。

  第三个疑问,干渠是否有泥沙堆积破坏工程?马可安写道,“98%的泥沙沉淀在丹江口水库,很快水库将完全淤塞。”、“因大量泥沙沉淀,所以开闸放水后水流缓慢,导致更多泥沙沉淀,最终彻底毁掉输水工程。”但是这位负责人表示,这种情况根本不会出现。

  负责人:取水高程是140米,而大坝淤积高程比我们要低的多,所以水库(丹江口水库)泥沙不会进入到干渠内,另外沿线的总干渠的河流都是立体交叉的,泥沙也不会进来。

  最后一个疑问,是否会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马可安评价南水北调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看能够调来多少水,值多少效益,和耗费相比合不合算。”根据官方的数据,南水北调中线多年平均调水量会达到95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水的损耗是肯定有一定比例的,但谈不上浪费。

  负责人:水利用的系数,也就是损失量是16%的比例,实际上我们通过这段运行,都比这个数小,另外根据已建其他工程的类比,还有国外工程类比,渠道工程用的时间久了,损耗是会越来越小的。水资源的浪费这个说法不准确,但是输水有损失是真的,所有的工程不能做到一点都不渗,渗漏到沿线的地下,现在沿线地下水也是很匮乏,蒸发更是不可避免,水到哪儿都有蒸发的问题,说浪费那是不合适的。(中央台记者满朝旭独 河南台记者朱圣宇 张海锋 河北台记者曲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