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闹“登革热” 去那边要注意
我省已出现极少数病例,平时预防灭蚊是关键
针对相继在广东等南方地区出现的登革热传染病,河北省疾控中心昨天发布健康提示,提醒公众去南方游玩一定要警惕被传染登革热。记者从河北省疾控中心了解到,目前我省已出现极少数该病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登革热究竟是一种什么传染病?市民又该如何预防?昨天下午,记者专门采访了省市疾控中心的专家们。
□首席记者 王凤伟 实习记者 霍艳艳
登革热是一种
经过蚊子叮咬传播的传染病
河北省疾控中心专家说,登革热是一种经过蚊子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人被有传染性的蚊子叮咬后3~14天发病,典型表现为高热、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极度疲乏、出现皮疹等。该病主要在热带地区流行,全球70%以上的病例发生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近年来疫情迅速上升;非洲和东地中海区域在过去十年中也有一定程度的暴发。
该专家同时表示,今年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登革热疫情显著上升,近2个月来,我国南方地区也爆发了大规模的登革热疫情,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省。截至10月7日零时,广东全省共有20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登革热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共23146例。
我省不属于登革热疫区
极少数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
“登革热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传染病,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广东地区多为白纹伊蚊传播。”河北省疾控中心专家说,就河北省而言,蚊种以淡色库蚊为主,不属于登革热疫区,但我省人口较多,流动性大,存在输入性病例传播的风险。
记者从河北省疾控中心了解到,目前我省已出现极少数该病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
专家表示,我省将进一步加强登革热病例和蚊媒监测,做好风险评估和研判预警;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和风险提示,增强群众自我防护和及时就诊的防范意识;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提高其对登革热的发现和诊治水平;多部门联防联控,加强与检验检疫和旅游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多部门联防联控,降低由输入病例传播的风险。
登革热前期与感冒很相似
发病突然,体温快速升高
记者了解到,登革热的前期症状和感冒相似,很多患者把其当作感冒来治疗,由此不仅耽误了时间,更加重了病情。“该病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可快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市疾控中心专家说,该病发病时还有可能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此外,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该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皮疹,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在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在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一般情况下与体温同时消退。如早期登革热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患者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同时还伴有淋巴结肿大,伴轻触痛。
该专家同时提醒公众,面对登革热无需恐慌,该病是一种具自限性倾向的传染病,无并发症患者的病程约为10天,且该病通常预后良好。
不过,需提醒的是,老年人尤其是高龄且伴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们尤其注意防蚊、灭蚊。一旦身体健康状况出现变化,应立即就医。重症病例发病人群,主要是高龄伴有慢阻肺、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患者。同时,由于登革热疾病来得较急,且容易有出血的倾向,一旦出现症状后应及时就医。
预防登革热,灭蚊是关键
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究竟该如何预防登革热?省市疾控中心专家给出的答案是:灭蚊是关键。专家提醒市民应做到以下几点:清理积水,多注意下水道等潮湿地方的卫生,以免蚊子繁殖;搞好卫生,保持所处区域的清洁,防止蚊子活动。同时,在处理好外环境的同时,也应对居家等内环境进行灭蚊举措,防止室内传播;在蚊子活动密度较大的地方适当地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杀灭;可使用驱蚊剂,防止蚊子叮咬;蚊虫较多时,要注意使用纱窗等物理隔离蚊虫工具。此外,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老人和儿童,在保证充足睡眠的同时,应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登革热主要靠蚊子传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我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以及东南亚为高发地区,5月-11月最为流行,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爱在净水中产卵,因而饮用生水的人容易被传染登革热,这种病发作起来关节处痛如骨碎,又叫“碎骨热”。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