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为农服务信息化建设
08.04.2016 14:38
本文来源: 粮食局
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制高点。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记者就农业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关话题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金祥。
记者: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认识农业信息技术的地位作用? 李金祥: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21亿吨,实现粮食产量“十二连增”。但农业发展依然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生产经营风险、质量安全风险、农民持续增收压力等困难。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可以有效解决农业的产品质量、效益等问题,并进一步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纵观农业信息化发展之路,单一技术、孤立技术的原始创新很难长期存在,必须融入信息化才能产生新的生命力,应推动电子商务、“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化成绩突出,几组数据可以很好地说明:2014年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农业电子商务正在形成跨区域电商平台与本地电商平台共同发展、东中西部竞相迸发、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双向互动的发展格局;12316全国农业公益服务热线年咨询量达2000多万人次,信息进村入户10个试点省(市)、22个试点县建成的益农信息社已覆盖试点县行政村80%以上;国家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区域试验工程深入实施,426项农业物联网产品、技术和应用模式已经辐射应用到农业各行业、各领域和产销的全过程。 全力打造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精准化农业生产方式、网络化信息服务渠道、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重点突破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农业大数据工程、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等发展瓶颈,并进一步拓展了“互联网++”在农业农村的新领域,如农业普惠金融、农民发展服务、农村高效物流等。 记者:如何创新农业信息技术? 李金祥:农业信息技术的创新,需要走强化应用研究、加强自主研发、推动开放共享、加快科研体制改革等多措并举之路。 首先,要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亟需新的现代信息技术源源不断地注入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之中,开展试点示范并推广应用,从而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提升现代农业建设水平。 其次,要凝练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体系。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的农业信息技术,需要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而凝练形成相互配套、相互补充、各具特色的应用技术体系。针对作物、畜禽、水产、水果、蔬菜等不同动植物品种、品系,凝练形成特定品种的信息技术应用体系;针对我国六大行政区域以及平原、丘陵、高原等不同的农业生产消费区划,凝练形成特定区域的信息技术应用体系;针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凝练形成特定主体的信息技术应用体系。 此外,要大力研发农业信息高新技术,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引导涉农企业创新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让“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增加解决这些难点问题的关键技术创新供给。依托互联网+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构建大中小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五方协同”的众创平台,拓展农业信息科技创新空间,搭建农业信息科技创新平台。 记者:如何增强大数据在农业中的应用,推动农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李金祥:人类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农业也进入了数据农业新纪元。农业大数据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要加快建立国家科研大数据平台。农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在农业科研实践过程之中,产生了大量科学研究的过程数据,这是一笔国家财富和战略资源,迫切需要构建共享平台,惠及相关领域科研人员,以减少重复劳动,实现知识发现和关联分析。 要加快建设国家农业大数据中心。针对自然基础、基本生产、要素投入、经济指标数、动物疫病防控等数据,建立国家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资料、农业市场、农业管理、动物疫病等大数据中心。 要加快推进农业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实现对已有历史数据存储的规范化、科学化,对即时监测数据获取的标准化、智慧化,对传统监测数据采集的装备化、自动化,对分散的已建小型数据库或平台数据共享的精准化、智能化。(来源:经济日报)本文来源: 粮食局
08.04.2016 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