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四百年前诱人的甜点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14.06.2015  15:02

说起唐山特产,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蜂蜜麻糖。让您想不到的是,历史悠久的唐山蜂蜜麻糖起源于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丰润区七树庄村,祖辈相传手工制作至今已有四百多年。

广盛号传统包装的蜂蜜麻糖(“广盛号”供图)

远观如牡丹初绽,近闻似丹桂飘香”是人们对唐山蜂蜜麻糖的赞誉。蜂蜜麻糖最早的记载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张氏先祖店铺“广盛号”创制的。

七树庄村口“麻糖之乡”的广告牌(记者高丽红 摄)

广盛号”第18代传人张杰:“查的到的就是1577年记载的,那时候商铺名字就叫‘广盛号’。听我爷爷他们说,老账本以前记得特别详细。刚开始就是走家穿巷地用扁担挑着食品开始卖,做的是排叉,后来研究出来蜂蜜麻糖这东西,然后就一直做这个,就有‘广盛号’这个品牌了。

1931年,七树庄镇“广盛号”的股东徐冠洲,在唐山开设“新新糕点公司”。特意将七树庄张氏后人请到唐山,专门生产蜂蜜麻糖,扩展了麻糖的市场和影响。蜂蜜麻糖在当时被称为“细点心”,是逢年过节时馈赠亲友的高档礼品。上世纪7、80年代商品短缺,新姑爷给岳父岳母拜年时托关系淘换两斤蜂蜜麻糖才显得风光。

七树庄镇居民陈文生:“那时候我们家还算比较可以的,一般都是拿点心类的,八几年那时候(买)麻糖得找主任批条子嘛。

记者:“去什么亲戚家了还特意找供销社主任批了个条?

陈文生:“丈母娘家。1977年底结的婚,现在我们还记得呢,说拿点高档的,拿点蜂蜜麻糖,咱们白话说(就是)好看。

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代代相传。现在七树庄村生产蜂蜜麻糖成规模的企业有20多家。

记者走进村里最大的食品企业——唐山市祥顺昌食品有限公司,64岁的张广洲师傅正在一张祖传的面板上擀面片,张师傅擀面片已经47年,每天从早晨5点擀到下午5点,一天平均要擀100斤面。每个6两重的面团,经过来来回回反复擀制后能够铺满整个面板,厚度可以用薄如蝉翼来形容,张师傅还特意拿出一个塑料袋做对比。

张广州老师傅(右二)给记者杜岩卿(右一)、高丽红(左二)演示擀面片(记者王杰 摄)

张广洲:“这是塑料袋,这是面片,它们俩的薄厚程度差不多。这一个面剂儿得擀5分钟。

记者:“时间是5分钟,您中间得擀多少下?

张广洲:“最低也得三十下至四十下。

面片擀好后,进入最关键的工序——炸制、熬浆和浇浆,炸制的火候的掌握尤为重要。负责这几道工序的是张广洲的哥哥张贵洲,他对口味的要求近乎苛刻。

记者:“如果炸的生点行吗?

张贵洲:“生的没有香甜酥脆了。

记者:“再回锅炸一下不行?

张贵洲:“不行了,那就报废了。

记者:“烧了心疼吗?

张贵洲:“心疼也不中,得讲良心啊,我们祖祖辈辈都这样。

蜂蜜麻糖已经成了唐山特产的代名词,走进了许多国家和地区。

记者:“(厂子)年产麻糖多少?”

祥顺昌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亭:“100多吨吧。

祥顺昌总经理张建亭(右)给河北电台记者杜岩卿(左)讲解200年多年老牌匾的来历(记者高丽红 摄)

记者:“都卖到什么地方了?

张建亭:“卖到全国各地,加拿大、美国,前几天有一个台湾的,找的对象是咱们这边的,我给他做了一批,他们带台湾。

传统美食享誉海内外,不过传统的生产工艺和经营模式也有局限性,镇里现在正通过技术扶持、政策支持等多种方式,促进食品行业快速发展。镇宣传委员张海燕:“2010年七树庄麻糖的工艺被申请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们惦着申请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这个品牌带动,带动其他的食品产业。

新一代传人视野更加广阔,“广盛号”蜂蜜麻糖第18代传人张杰不仅探索网络销售,还早早把目光盯住了2016年在唐山市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为此在博览会举办地唐山市南湖公园开起了第一家直营店,将现代经营理念一步步引入这个传统行业。

张杰:“我开始做销售的时候,以前就是在家里等客户,后来就开始出去找找批发站,再后来感觉如果做品牌的话最好是做商超,到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做自己的直营店了。另外从网络上,我们开始有自己的网站实行网络销售,另外第三方的天猫、淘宝我们都在做。

(河北台记者宋书深、王利贺、杜岩卿、高丽红、王杰,唐山台记者宋建军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