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企“嫁入”河北:双赢之下的产业外溢
中新网石家庄12月31日电 题:京企“嫁入”河北:双赢之下的产业外溢
作者 鲁达 李茜 白云水 吕子豪
回想起第一次来曹妃甸,首钢京唐公司能源与环境部供水区副主任崔胜国依然能脱口道出准确的日子,“2007年9月4日,当时的曹妃甸几乎什么也没有,一马平川全是沙子。”
如今,这块面积几乎与澳门等大的盐碱滩上,矗立着全球一流的现代化钢厂——首钢京唐公司。
十年来,首钢完成了从北京到河北唐山曹妃甸的搬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率先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规划中,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是河北省的定位之一。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推进,来自京津的外溢产业在实现转型升级的同时,也给河北注入活力。
“首钢在北京被限制了发展,有的项目设备都准备好了,但十年也批不下来,正是借助搬迁才实现了产品升级和转型发展。”首钢京唐公司宣传处处长马晓说。
崔胜国也有同感。他记得,虽然首钢在北京时也很重视环保,但那时厂区里有二十来根烟囱,“像片小树林”,厂区内的绿植叶子上常常落着尘土夹杂着亮晶晶的金属颗粒。如今厂区变大了,烟囱反而变少了,新厂区里只有五六根烟囱,而严格排放的“新首钢”也还了绿植本来的模样。
仅通过海水淡化将海水综合利用这一项,今天的首钢京唐公司就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目前,首钢京唐公司50余种能源产品已有20种外销,实现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崔胜国说,首钢搬出来,彻底换新颜,同时也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唐山带去值得借鉴的经验。
华北碧水源水务公司是首批入驻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企业,也是“嫁入”河北的优秀京企之一。该公司副总经理韩志文如今每周五乘高铁回北京度周末。对他而言,保定已在北京一小时生活圈内,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带动下,这座古城未来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从北京中关村来到保定中关村,韩志文认为,虽然保定政府对企业求贤若渴,但依然坚持“高门槛”进入,引进的“高精尖”企业必定能带动当地产业的转型。
作为以创新著称的中关村在北京以外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正在迅速崛起,截至目前,已有39家企业入驻。该中心创新运营部负责人赵东升称,创新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承载了两项重要意义,一是对于保定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发挥示范和促进作用;二是探索并总结中关村“走出去”的成熟运营模式。
河北官方统计显示,今年前10月,该省引进北京、天津项目3621个、资金2748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全省的39.6%和47.3%。(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