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联大讲话 掌声因何响起
图:习近平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当地时间9月28日,联合国总部大会厅,第70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正在进行。上午11时25分许,在全场期待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中,国家主席习近平登上讲台发表讲话,强调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联合国历史上,逢五逢十的峰会往往对国际关系格局和秩序产生深刻影响。当前,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联合国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在21世纪更好地回答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重大课题。习主席的讲话恰逢其时,引起广泛关注。据新华社记者在现场统计,习主席约20分钟的讲话,掌声响起15次之多。
接下来,新华国际客户端为您梳理,习主席这篇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有哪些看点和亮点,并告诉你掌声在何处响起,因何响起。
看点一: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习主席首先简要回顾了联合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指出《联合国宪章》“奠定了现代国际秩序基石,确立了当代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此后,习主席又介绍了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为二战胜利付出的民族牺牲,高度评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贡献。
习主席在讲话中强调,“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习主席还意味深长地表示:“对历史,我们要心怀敬畏、心怀良知”。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习主席明确指出:“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和平的誓言掷地有声,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看点二:如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主席在联大讲话中,花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中方对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看法和主张。习主席的讲话深入浅出,语言形象生动,听众掌声不断。
利用联合国这个多边平台,习主席系统地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途径: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我们不妨摘引一些引来全场掌声的习主席讲话:
“主权原则不仅体现在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内政不容干涉,还应该体现在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当得到维护……”
“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
“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
“穷兵黩武是霸道做法,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我们要将承诺变为行动,共同营造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
“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在这方面,中国责无旁贷,将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
(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看点三:中国梦、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角色不可或缺。当前,13亿多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习主席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各国人民的理解、支持和帮助;而中国人民圆梦也必将给各国创造更多机遇。
就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习主席提出了“建设者”“贡献者”“维护者”的定位。习主席说,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有力地回应了外界对中国的一些误解和疑惑。
我们再摘引一些伴随掌声的习主席讲话:
“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
“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
“中国……坚定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看点四:习主席宣布的三大举措
在讲话中,习主席还宣布了支持联合国和非盟的三大举措。记者注意到,习主席每宣布一项举措,都引发全场热烈的掌声。这些举措,是中国对世界庄严的承诺,是中国对和平与发展实实在在的贡献。而来自联合国各成员国代表的掌声,就是对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点赞”。
习主席宣布的三大举措是:
——中国决定设立为期10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
——中国将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决定为此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并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
——中国决定在未来5年内,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
最后,习主席强调:“在联合国迎来又一个10年之际,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让发展繁荣、公平正义的理念践行人间!”
讲话结束后,现场掌声经久不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多国领导人上前同习近平握手表示祝贺。
中国声音,再一次在联合国唱响。
编辑: 石家庄新闻网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