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上的雄鹰——写在全面对口援藏20周年之际

25.08.2014  13:54

    新华网拉萨8月24日电(记者车玉明、杨步月、何雨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雄鹰搏击蓝天、凌风翱翔;即使折断翅膀,也在所不惜,坚守自己最初的方向。

    在这片号称世界屋脊的土地上,同样有一群来自内地的人,20年间前赴后继,不顾高寒、缺氧、低压、强辐射对生命的威胁,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为西藏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而不懈奋斗。

    他们,是世界屋脊上的雄鹰。

     这是共和国历史上感天动地的壮举、民族大家庭中和谐共进的乐章。近6000名援藏干部前赴后继,用自己的忠诚、奉献和担当,播撒党中央、国务院对西藏的关怀

    2014年7月,49岁的蔡家华在西藏工作已进入第二个任期、第四个年头了。

    来之前,他是广东东莞一名优秀镇长;在西藏,他先后担任林芝地区林芝县委书记、林芝地委副书记等职务。

    访民生、作规划、抓建设、保稳定——在沿海发达地区丰富的从政经验,使得他即使在闭塞落后的西藏也能如鱼得水,干得风生水起。

    当地群众说,蔡书记是中央派来帮助我们干实事的,我们信任他。

    服从中央安排,为了国家利益——像蔡家华一样,过去20年间,4496名干部和1466名专业技术人员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毅然离开父母家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西藏。

    在这里,他们忍受着高寒缺氧对生命的侵蚀,忍受着孤独和对家人无尽的思念,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默默地奉献着青春甚至生命。孔繁森、张宇、陈刚毅、周广智等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他们中的12名勇士,永远长眠在雪域高原。

    干部人才是时代的精英,是国家的财富。

    这是共和国历史上一段感天动地的壮举。

    这是民族大家庭中一曲和谐共进的乐章。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开展对口援藏,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藏工作、着眼于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17个省市、17家中央骨干企业、66个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西藏全部74个县以及直属部门——20年间,援藏工作方针政策和体制机制日臻完善。

    公路、铁路、桥梁,农居、医院、学校……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一笔笔资金投入到西藏,一个个项目建设在西藏,一批批人才奉献在西藏,雪域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如果将对口援藏20年放在历史的坐标中看,不难发现,这20年恰恰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与内地交往合作最为活跃的时期。

    这是不断实现“零突破”的20年。7615个援藏项目、260亿元援藏资金,让天堑变通途的奇迹不断上演。西藏藏药厂、5100矿泉水等一批特色企业快速成长,为西藏发展夯实了根基。

    这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20年。乡乡通宽带、村村通电话基本实现,让雪域高原与世界只有一个鼠标点击的距离;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从幼儿园到高中实现15年免费教育……

    这是民族团结最牢固的20年。高山牧场、田间地头,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一起驻村进寺,访贫问苦、认亲交友,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在乡村、寺庙,到处可见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20年历史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口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党西藏工作方略的丰富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变西藏贫穷落后面貌的战略举措,是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

     这是兄弟般的情意、家庭般的关爱,全国各界人士和援藏干部一起对西藏伸出援手,温暖雪域高原,托起了西藏人民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梦想

    海拔4200多米的日喀则地区白朗县,过去只能种萝卜、土豆,而现在,鲜艳的西红柿挂满枝头,水灵灵的草莓散发出诱人的甜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52岁的农技员张际明就是创造奇迹的人。2000年,应山东援藏队领队之邀,他作为蔬菜专家和老伴一起从老家济南来到这里,引种和推广温室大棚蔬菜。

    这一来,就是14年。他不是援藏干部,但他却是待得最久的“准援藏干部”。

    他说,什么高原反应、收入不高他都能忍受,29岁的儿子不管他叫爸,这是最难忍受的。

    14年中,白朗县的温室大棚从零发展到5367个,黄瓜、青椒、南瓜、莴苣、西瓜、樱桃……116个果蔬品种相继引种成功。

    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今天,白朗农牧民年人均收入每100元中有20元来自果蔬。

    “俺把全部手艺传授给父老乡亲,回去才能无牵无挂。”张际明说。

    关爱,奉献——憨厚的老张胸中有着对藏族同胞兄弟般的情怀。

    兄弟般的情怀,是援藏人员心中热热的一盏明灯。

    兄弟般的情怀,是援藏人员舍小我成大爱的不竭源泉。

    兄弟般的情怀,是援藏人员感召全社会都来援藏的精神火炬。

    2010年7月,国务院法制办副巡视员刘波来到拉萨担任自治区法制办副主任,今年已进入第五个年头。

    援藏4年来,她的父母、丈夫、儿子只在2011年夏集体来探亲一次。由于头痛、胸闷等高原反应太大,家人只待了一周,刘波就急着将他们送走。

    2013年底,在留任第七批后不久,她得知父亲被诊断为癌症晚期的噩耗,这无异于晴空霹雳。

    白天,她微笑着出现在办公室;夜里,她把自己蒙在被子里痛哭失声。

    家人非常通情达理。每次通电话,父亲都说自己状态很好,不用担心;母亲叮嘱她多吃点好的,注意休息;上初中的儿子告诉她成绩不错,还读了许多课外书……

    几年心血,换来初步成果。

    她牵头起草的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为西藏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为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依据;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有助于保护藏民族历史文化瑰宝……

    每一个援藏干部的背后,总有一个无私奉献的家庭。

    每一个援藏干部的身后,都有一个强力支撑的团队。

    中国电信集团40万员工连续12年捐款,每年为对口支援的昌都地区边坝县提供200吨大米,使当地多发的大骨节病患者减少56%。

    上海市专门成立了“援藏亲友团”——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牵头、56个成员单位组成,定期协调解决援藏工作问题。

    经江苏援藏人员牵线搭桥,南京市民捐款105万元援建了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希望小学。江苏企业家、普通市民群众经常捐款捐物,资助贫困家庭孩子完成学业。

    “醇香的美酒,吉祥的祝福,欢乐的赞歌,洁白的哈达,献给你尊敬的援藏大哥,祝愿你吉祥如意,扎西德勒咻……”不知道谁写的一曲《援藏大哥》,唱出了高原人民的感激和情意。

     这是共同的家园、共同的梦想,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群众携手共进,一个充满希望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将更加壮美富饶

    在高原快走几步,内地来的人会大口喘粗气。细心的援藏干部发现,当地人也一样会喘。

    其实,高原缺氧,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援藏干部经常说,我们还可以定期轮换,而当地干部是无法轮换的,他们的付出远比我们大,是更值得尊敬的人。

    吃糌粑,喝酥油茶,裹着大衣躺在一张床上商量事情——在中国石油援藏干部、那曲地区双湖县委副书记陈轩的印象中,他和县长罗布松拉既是工作搭档,更是好兄弟。

    海拔5200米的双湖,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建制县,长冬无夏,少电缺水,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平原的三分之一,自然灾害频发。西藏人戏称,在这里工作,“躺着都是奉献”。

    2012年5月,陈轩和罗布松拉来到措折罗玛镇一村调研。转了一圈,他们发现,全村78户牧民分散在十几公里的范围内,不仅架设自来水管网、电网成本极高,就连学校、医院的建设选址都很难。

    2013年4月,双湖县正式成立。陈轩和罗布松拉是见证者,也是双湖发展蓝图的规划者、建设者。

    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明确要求,努力实现西藏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到2020年西藏要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中央的指示,为对口援藏下一步工作明确了方向。

    昔日沙砾遍地、风吹沙走,今日绿树成行、一片生机——海拔4000米的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一片滩涂的变化,令人赞叹不已。

    在这片被称为“生态示范区”的地方,山东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群众共同种下的红柳、榆树等苗木长势良好,孕育着希望。

    当地人说,三五年后,这里有望变成万亩林海,成为日喀则乃至西藏的一处大“氧吧”。

    青藏高原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誉为“亚洲水塔”和“气候调节器”。世界屋脊的生态环境只能保护得更好,这是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入藏,为西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被藏族群众尊为“白度母(女菩萨)”化身,成为汉藏一家亲的历史见证。

    今天,援藏干部与当地干部群众密切合作,共同为建设一个稳定、繁荣的新西藏而奋斗,汉藏一家亲的传奇正在续写。

    援藏,是为了变“输血”为“造血”,加速提升西藏自我发展能力已成当务之急。

    在工布江达县,福建援藏干部正在开展一项系统的“造血工程”——

    他们瞄准了最贫困的农户,一对一地挂钩帮扶,让他们尽快掌握技能,脱贫致富;

    他们瞄准了村镇干部,组织从未离开大山的人们登上飞机,到内地城市感受现代文明的脉搏;

    他们瞄准了特色农牧业和旅游业,藏香猪养殖加工逐步发展,具有独特藏文化传统的旅游业开始起步……

    当前与长远相结合、项目建设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单向援助与互利合作相结合,今天对口援藏的领域在拓宽,内涵在丰富,质量在提升。

    巍巍耸立的喜马拉雅山,见证了西藏过去20年的跨越式发展。

    奔流不息的雅鲁藏布江,诉说着民族团结和谐并进的动人诗篇。

    在这片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梦想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一个美丽、和谐、充满希望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将更加壮美与富饶!